本报特约记者查朝云通讯员赵顺林文/图
朝气蓬勃的民族班师生。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运动场上的民族班。
政府部门关心支持,学校老师精心教育,民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安心学习,取得良好成绩……自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马龙区以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步伐、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实现各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目标,在马龙一中招收农村贫困少数民族初中班,每年招收50人,累计招收3个班150人。如今,三年过去了,首批招收的民族班中考结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绽放出美丽的民族教育之花。
政府伸援手:确保学生“进得来”
多年来,受思想、文化、经济等落后因素的制约,该区部分民族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的民族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薄弱,升学率相对较低,不时有辍学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决策部署下,该区民族宗教事务、教育体育、财政等部门积极协调,认真组织开展了教育扶贫工作。工作中,按照“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原则,由区教育体育局组织报名录取,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马龙一中开办农村贫困少数民族初中班,在已招收的3个班150名农村贫困少数民族学生中,有苗族学生75人、彝族学生45人、回族学生18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2人。区级财政每年每班投入扶持资金10万元,用于民族班学生的生活补助。凡录取到民族班的学生,入学时除享受“两免一补”的国家惠民政策外,由政府免费提供铺盖行李一套,每生每年由政府发放2000元补助。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对一部分贫困民族学生进行补助,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民族生的上学难问题。
学校倾全力:确保学生“留得住”
民族班成立后,为让学生留得住,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少数民族班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精选优秀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实行小班精细化教学,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班教育教学工作。采取三级“挂、包、帮”的管理措施,由学校党委挂钩联系年级、党员干部挂钩联系班级、普通党员挂钩联系学生,负责落实家访、主题班会和帮扶工作,真正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关心他们的不仅仅是上课的老师,还有党和政府,感受到学校做的是民族团结教育,是爱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此外,学校还采取领导带领班主任值日的措施,全天跟岗和民族班学生同吃同住,让民族班学生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成为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收心的学校。
老师用心教:确保学生“学得好”
如何把每一名民族学生教好,是学校老师一直思考探索并付诸行动的重要工作。教育教学中,学校老师充分尊重每一位民族学生的思想信仰、民族风俗、行为习惯等,以尊重、理解、鼓励为出发点管理民族班,以多种方式让各民族学生心理融合、思想融合。
在素质教育上,认真落实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政策,开设《民族政策》课程,自主开发编印了校本课程,区民宗部门负责人和学校负责人授课,让学生从中认识各民族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知道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积极创新活动载体,组织优秀班级与民族班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组织民族班学生到烈士墓扫墓、到博物馆参观,参加各种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其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拓展其视野,促进其思想与认识不断成长进步。在文化教育上,学校老师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采取各种科学有效、因人制宜、管用实用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挖掘每名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了老师用心教、学生专心学的良好氛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中考,第一届民族班取得了可喜成绩:曲一中上线4人,曲二中上线8人,民族班在全区前6名中有2人,前50名中有8人,500分以上共27人,占54%(全区500分以上占19.2%),普高上线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