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会泽的大街小巷,乡村集市年味也越来越浓,外出务工群众和学子们纷纷赶回家和亲人团聚。在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团结村民小组,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壮族、彝族同胞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着春节的到来。
流传百年的“猪血菜”
1月25日一大早,团结村的杨朝林家便热闹起来,因为他家今天“洗年猪”。左邻右舍赶来帮忙,男的烧水、磨刀、拉猪,女的洗菜、蒸饭,场面十分热闹。放血后大家再一起动手,把整头猪放到锅洞边,清洗、褪毛、破肚、翻肠子、腌火腿,不到了两个小时,一头近400斤的年猪便被“洗”好。
忙碌间,到了做杀猪菜的时候,这是村子里大厨们一显身手的时刻。会泽壮族、彝族乡亲所做的杀猪菜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鲜血旺和朱砂洋芋丝。
鲜血旺又被称为“头刀菜”,做法是把还带着体温、顺着刀口淌出的鲜猪血接到盆里,用白酒消毒去腥,然后拌上葱姜等各种调料即可。这道菜吃起来没有一点腥味,入口清凉爽滑。
朱砂洋芋丝的做法相比就简单得多,用新鲜猪血拌上洋芋丝炒熟即可,却比普通洋芋丝更显得松软醇香。
关于这些菜的由来,村里的年长者也是从他们的上一辈口中听来的。“古时候多自然灾害,先辈们就用猪血当原料做菜来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一直就延续至今了。”55岁的康发财说。
“糍粑香、糍粑甜,舂了糍粑好过年!”
舂糍粑是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用糍粑蘸蜂蜜吃更是象征着甜甜蜜蜜。把品质上好的糯米煮熟后放进巨大的石臼中,3位身强力壮的青年人抱起巨大的木杵,伴随着“嚯嘿、嚯嘿”的号子声,极富节奏感甩开膀子舂起来。村里的老人小孩则围成圈载歌载舞,“糍粑香、糍粑甜,舂了糍粑好过年!”“舂糍粑了么嚯嘿,感谢党了么嚯嘿……”现场一副和谐美好的劳动画面。半个小时后,糯米便成了粘软的糍粑。嘴馋的人迫不及待地揪下一团,把热乎乎的糍粑飞快地放在嘴里,糍粑在舌头和牙齿间不断碰撞,美味从嘴角间不断溢出。
舂糍粑除了要用优质的糯米外,还有一个重要技巧,就是洒水。因为年糕粘,木杵每舂一次就必须沾一次水,要不然就会粘在一起分不开。
祝酒歌唱出浓浓故乡情
团结小组有78户278人,壮族占80%,彝族占20%,138名群众常年外出务工,10余名学生在外读书,每到年关,大家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过春节。
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是壮族和彝族同胞的传统。春节前后,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拉家常、话农桑、吃肉喝酒之余,当然少不了唱歌。
“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真高兴,唱的唱跳的跳,和兄弟喝杯酒再和妹妹喝杯茶……”在壮族欢快的祝酒歌中,愈显地道的年味。
壮族小伙潘远龙的歌声最响亮,常年在昆明做生意的他,也在昆明安了家,每到春节,他都要带着家人赶回来。“虽然在外面做生意,但家永远都在团结村,回到这里才算是真正的过年。”潘远龙说。
念创,是横山村一名壮族女孩的名字,今年23岁,在西南大学读研究生。她的外婆家就在团结小组。每年春节前后,妈妈都要带着她来村里走亲戚。洗菜、端菜、打下手,脚勤手快的她忙得不亦乐乎。“离家越远越想家,每到节假日还是第一时间想回家,和家人在一起过春节才圆满。 ”念创说。
你方唱罢我登场。“远方的朋友,我们不常聚,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请喝一杯酒呀请喝一杯酒 ……”彝族雄壮的祝酒歌又响起,杨朝林家堂屋和院子里俨然成了歌舞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