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军分区官兵开荒种地。(左二为原曲靖军分区参谋长巴天桥)
这位穿补丁裤子的军官正在指导民兵训练。
这张曲靖军分区民兵训练的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着装看应该是冬季,从女民兵匍匐的姿势看应该是训练埋设地雷。照片上最吸引眼球的地方是军官裤腿上的两块大补丁。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知道补丁衣服是怎么回事,更不会想到军人还穿补丁衣服。其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穿补丁衣服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军人穿补丁衣服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那时,部队没有训练服,也没有礼服,只有夏常服和冬常服,且服装面料质地很差,一般情况下等不到发放服装的时候,衣服就会被磨破。最容易破损的部位主要在袖口、肘部、膝部、臀部。机关、后勤人员稍好一点,基层士兵衣服普遍不够穿。怎么办?只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我军历史上有个延续了几十年的光荣传统,这个传统的载体是针线包,针线包从红军时期就有了。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针线包还是部队不在编的“装备”,人人都有。针线包很简单,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几根不同型号的针,一个顶针,几卷不同颜色的线,还有一个能折叠的小剪刀。每年八一建军节或是春节,地方慰问部队送来的纪念品,都有针线包。那个年代干部战士人人都会针线活,衣服破了自己补,被褥洗了自己缝。
这张照片上军官裤腿上的大补丁应该是他自己亲手缝上去的,因为那时缝纫机还非常少。补这样的大补丁针线活要好,不仅四边要缝,中间也要缝,不然会起皱,而且针角要小,不能露线头。补丁布尽量和衣服颜色接近,看来这位军官找不到相近的布料,补上去的两块大补丁如此显眼。向雷锋同志学习运动开展后,雷锋一双袜子补了一百多个补丁的事迹,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之风吹遍军营。军人穿补丁衣服不但不会被笑话,还会受到表扬。补丁多了会成为节约标兵,会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
与补丁衣服相对的是比较差的伙食。在很长的 一段时间里,陆军士兵灶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五毛钱左右,海空军士兵要高一些,伙食标准最高的是飞行员和潜艇人员,每人每天有三四元。为了改善生活,有条件的部队便开荒种地,搞养殖业,那时部队有句口号:“发展养猪事业,减轻人民负担”。曲靖军分区官兵虽生活在城镇,但生活并不富裕,尤其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受国家整体经济影响,一时间吃饭都成问题。为了渡过难关,分区指战员抡起镐头开荒种地,拿起铁锹挖塘养鱼。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不靠国家靠自己,用劳动的双手“丰衣足食”。
50式军服。
55式军服。
65式军服。
85式军服。
最新式军服。
部队的生活开始有所改善是在1976年后,首先服装变了,夏常服变成了“的确良”,冬常服变成了“涤卡”。每年两次的服装发放在数量上也有了增加,后来陆续有了训练服和礼服。这之后,补丁衣服渐渐消失了。部队的伙食标准也有了明显提高,油多了,肉多了,细粮多了,顿顿吃粗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缺吃少穿的年代远去了,补丁衣服和针线包成了遥远的记忆。在新的时代,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还要不要,回答是肯定的。这种光荣的传统、这种革命的精神,我们不但要继承,而且还要发扬。越是好日子,越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