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拓宽的街道”:19篇书摘串起的老上海街巷油画展

[复制链接]

公民勋章记者勋章

花言巧语 发表于 2017-10-26 1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9篇书摘串连起整体的观展脉络,64幅油画作品则将上海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在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举行的“符号上海——上海风貌保护道路文化之旅《街巷·风情》”是国内首次以文学作品为创意核心的艺术展览,策划灵感来源于陈丹燕所著的一本用细腻文笔勾勒上海面貌的文学作品《永不拓宽的街道》。


五原路随笔,李前
“到了我与我的女儿回忆我的家乡时……我说起五原路上高大的梧桐树,夏天喷过药水后,满地都是荧光绿的刺毛虫尸体……有家人在油炸带鱼,一股五原路才有的现世安稳气息。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家乡没有老槐树和清凉的小溪,我的家乡是淮海中路旁边的安静小马路。我的女儿也在五原路长大,她记得每日黄昏华东神学院教室里传来的唱诗声。生长在都市里的人,家乡就是几条从小看熟了的马路。那几条马路,就是我们心中最安稳的永在之所。在一个沧海桑田的时代,我理解自己生活里最大的幸运,就是五原路是受法律保护的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
这段温情脉脉的文字,是作家陈丹燕回忆自己家乡,也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行的展览“符号上海——上海风貌保护道路文化之旅《街巷·风情》”的前言。
该展览是国内首次以文学作品为创意核心的艺术展览,策划灵感来源于陈丹燕所著的一本用细腻文笔勾勒上海面貌的文学作品《永不拓宽的街道》。
展览分为“认识上海”、“街道印象”、“生活日常”、“他者之眼”、“理想实录”五个叙事空间,19篇《永不拓宽的街道》的书摘串连起整体的观展脉络,64幅油画作品则将上海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来自王劼音、方世聪、陈逸鸣、俞晓夫、黄阿忠等60余位上海油画家的创作。


新华路阳光斑斓,侯伟
说起这些文字和油画的渊源,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陈丹燕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永不拓宽的街道》出第一版(2008年)之后,有个策展人拿着这本书,邀请油画家去画下不同的街道,最后这些画作变成了上海规划馆的馆藏。等到《永不拓宽的街道》出新版的时候,就用了这些油画做了插图。”
“这有些像互文,先有书,又有油画。”回忆起这个过程,陈丹燕觉得很感慨,“等到书再版,就用这些油画当插图。再到做展览的时候,馆方又用了书的内容,加强油画的故事性。”
而今,踏入展览,在“认识上海”这个部分,观众首先见到的,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街巷——外滩,这里也是文学、艺术最热衷于描摹的地方。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陈丹燕在《外滩漫游者》这篇文章里回忆了儿时关于外滩的记忆:“是的,你当然也想起了外滩著名的爱国主义故事,这是每个在1970年以前出生的孩子都熟知的。当年中国银行在沙逊大厦旁边建造大楼,正是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兴起中国文艺复兴的年代,中国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元素,中国银行正是一个代表作品。中国银行预计要建造成外滩最高的大厦。但由于维克多·沙逊的阻挠,最终中国银行只能削减楼层,比旁边的沙逊大厦矮去60厘米。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每个学龄的上海孩子都被老师带到这里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个孩子都拼命仰头,想看清那60厘米的差距。”
在展览现场,这些生动的描述像被装进了记忆的匣子,漫步展览的观众可以拉开抽屉,念到这些文字,而在周边环绕的,是外滩的新旧对照的地图,以及油画家对于外滩各条街道的描绘。


中山东一路外滩的风景,殷雄


虎丘路热街,应海海
“你在经过时,再次仰头看了看,实际上,从楼下,什么也看不清。只看到两栋大楼外滩的装饰线的不同,一边是装饰艺术的曲线,另一边是中国式的云头。华洋冲突在外滩实在不能避免,这是你从不追究大楼高度传说的真实与否的原因,你就将它当成一种象征,接受下来。是的,你应该相信华洋冲突的真实和必然,也不必害怕,其实,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双边关系,是上海式的实用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要是中国人真的强势了,就可以直接超过沙逊大厦呀,没有实力,就再努力吧。上海人常常这样想。”
陈丹燕的叙述或许代表了好几代上海人的心声,也是上海街巷的宝贵记忆。在展览现场,这样的文字时常出现,延续至“街道印象”、“生活日常”,引领观众品位长乐路、陕西路、五原路等街巷的万般风情。


永福路雨中,陆永生


复兴西路夏朵外雨景,戴刚峰


思南路上的老别墅,徐本方
“他者之眼”和“理想实录”则汲取了另外两种不同的视角: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以及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规划者。
在陈丹燕的笔下,“尼可”是一个比很多上海更懂得欣赏和保护本土历史文化的外国人。“‘我比好多上海人懂得多了,你看你们在你们的城市里做了什么?把自己城市的传统都拆掉了,搬家的时候把家里真正好看的老东西都扔掉了。我家里的不少东西都是在马路上拾来的。上海并不是一个懂得保护自己文化的城市。’尼可在她的客厅里走来走去,一一点给我看她的收藏,箱子,柜子,小木凳,落地灯,’你不知道原来的主人听到我想要买他们用的东西时,他们的惊奇和高兴的样子,你连这个凳子也要?他们奇怪极了,就说,你要,就拿去吧。’”


衡山路上的保龄球馆外,方世聪


淮海路上的品牌店,陈宏庆
同济大学的副校长伍江长年关注着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在他看来:“街区风貌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保护建筑的同时,还必须保护住与那些建筑相连的街道,不得拓宽,甚至也不得随意修改人行道和行道树。这样,这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就成为城市生活中可触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而不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伍江的理想。”
伍江的这个理想,也奠定了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的政策格局。今年,恰逢上海市政府颁布《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确定64条“永不拓宽”道路10周年。这场因文学家、艺术家彼此互动而产生的展览也是对于城市风貌保护的纪念和支持。


陕西北路初夏,周加华


东平路秋意,殷雄


甜爱路的冬日,李剑
“在我(为了写书)采访的时候,武康路还刚刚开始做整修规划,”陈丹燕回忆起这些年这些街道的变化,提到,“现在完成了,这条路变得很有名。”
19篇书摘,64幅油画作品,构成了本次展览的主体。此外,63本陈丹燕历年创作的文学作品构成的主题书吧将引领观众走进这位上海作家的文学殿堂,15分钟武康大楼口述史影像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建筑的集体记忆。
展览开始于9月9日,原定于10月29日结束,而今延期至11月12日。
【相关展览】符号上海——上海风貌保护道路文化之旅系列展览
城市符号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是城市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承与延续,是定格在城市人心中永恒的记忆。有着七百多年建城史的上海,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它们有机地构成了完整的沪派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获缺的精神内涵。
2017年恰逢上海市政府颁布《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确定64条“永不拓宽”道路10周年。为此,今年 “符号上海”的视角将聚焦于“街巷”这个汇聚城市文脉个性、展现城市活力风韵、体现城市发展变迁、与市民生活日常休戚相关的主题。


符号上海
“符号上海-上海风貌保护道路文化之旅系列展览”将于9月9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展,首批展出的四个展览是“街巷·童趣”“街巷·记忆”“街巷·风情”“街巷·彩韵”。
“街巷·风情”将19篇《永不拓宽的街道》的书摘与64幅上海油画家的作品结合,以“悦读”形式让观众品位上海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风韵。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


街巷童趣
“街巷·童趣”展览以“我的街巷,我的家”为策展核心,通过“娃娃画上海”儿童绘画作品和“上海童谣”剪纸长卷两种艺术形式的组合,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市民在同一个城市,拥有的不同童年经历。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


街巷记忆
“街巷·记忆”通过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李守白先生全新创作的64幅海派纸雕艺术作品、64篇道路沿革的历史溯源、64组道路新老照片的影像对比、新场古镇新媒体动画绘本等展项,共同演绎一场上海风貌保护道路的文化盛宴。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


街巷彩韵
“街巷·彩韵”以独具特色的金山农民画为载体,用农民艺术家的独特视角,把传统的绘画技巧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有机地结合,勾勒出在农村居民眼中的城市景象,共展出64幅“永不拓宽道路”的绘画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2月17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