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者,治之端也。”这句话出自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意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法治,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法律的公平、公正与人们的安定、幸福息息相关。依法治国,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学法、守法,也需要每一个执法、司法者的维护和坚守。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寻访全国各地的法治人物,记录他们的故事,触摸法律的刚性和温度。是为“法者”。
皮肤黝黑,一脸憨相,熊为义、闫怀玲夫妇总是一副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熟悉的人评价他俩,常用四个字:忠厚老实。
这对农民夫妇曾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法治新闻人物,今年9月18日,司法部启动“最美法律服务人”主题宣传活动,两人又入围“最美普法人”候选名单。从1985年起,他俩利用农闲时节,拉着装有展板的板车在苏北一带宣传法律,被称为“普法鸳鸯”。
2016年2月,闫怀玲在江苏盐城监狱为犯人们表演小品《探监》。邳州市司法局 供图
32年来,熊为义夫妇的平板车升级为三轮摩托,普法方式也趋于多样化。而令他们倍感欣慰的是,当年从板车上摔下致残疾的小儿子,如今理解并支持他们,成了普法“接班人”。
无工资无报酬,甚至还要“贴本”,熊为义夫妇为何要坚持义务普法?在当地司法所,当年也有工作人员不理解他俩的“动机”。
10月下旬,熊为义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坦言,由于家境等原因,他想过放弃普法,但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我总觉得这是件好事”。
2017年10月18日,熊为义夫妇在自家的“普法小院”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图
“挪用”卖猪钱惹恼妻子,“上广播”成名人
熊为义夫妇来自苏北一个叫八义集的村庄,距邳州市区25公里。10月,正是农忙时节,三亩稻谷刚收割完,熊家小院内堆满了一袋袋还没晒干的稻谷,夫妇俩正准备在田里种大蒜。
55岁的熊为义身材瘦弱,头发稀疏。妻子闫怀玲小他一岁,比他略高。他家面积不大,有两间房子专门腾出来搞普法宣传,屋内有各种宣传资料、法律书籍,以及当地司法局赠送的电脑。
这对农民夫妇的普法人生,始于32年前。
熊为义高中毕业后,因为能写会画,被聘用到乡计生办搞宣传。1985年他娶了邻村姑娘闫怀玲。就在那一年,村里发生了两件事——与他同龄的两名发小,一个因为盗窃坐牢,一个因为强奸幼女被判死刑。
“都是不懂法造成的。村里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法律。”熊为义叹道。
2017年10月18日,熊为义在邳州市八义集司法所给社区服刑人员上法制课。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图
正是从1985年起,“普法”一词流行起来。当年,党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一场全民普法活动拉开帷幕。
被两名发小犯罪之事触痛的熊为义,当年找到乡领导,主动提出参与义务普法。“领导同意,但没有经费给你。”熊为义说,那时他没有办法,只好“挪用”家里的钱。
当年闫怀玲喂养了一头猪,年底卖得180元。她将卖猪钱交给娘家哥哥,让他帮忙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没多久,熊为义瞒着妻子,编了个理由拿回了这180块钱。
“我不敢跟她商量,怕她不同意。”熊为义拿到卖猪钱后,买来纸张、笔墨、颜料和展板,并到木工师傅那里订制了12块木板。钱不够了,他便赊账。
工具材料到位后,熊为义在乡派出所一间空屋里,花几天时间完成了12块宣传展板的制作。他从报上摘抄案例,配以法律条文和漫画,再将一幅幅作品用浆糊贴到展板上。
到了赶集那一天,熊为义用板车将宣传展板运到集市,一块块卸下来,靠着墙壁或用木棍支撑。“法律宣传展”很快吸引不少人围观,乡政府的宣传人员也赶来采访。
一个月后,木工师傅上门讨要制作木板的钱。“12块木板,10块钱一块。”当时还蒙在鼓里的闫怀玲问丈夫“咋回事”,熊为义谎称是“公家订的”。
过了几天,闫怀玲跑到娘家哥哥家询问买自行车的事,才得知180元卖猪钱已被丈夫拿走“挪用”了。夫妻俩大吵了一架。
2017年10月19日,熊为义通过网络直播为网友解答法律问题。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图
“家里本来就穷,他太不顾家了。”闫怀玲忿忿地说。
熊为义记得,妻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被她父母劝回后,仍然生闷气。“天天躺在床上,不理我,也不下地干活。”熊为义怎么说好话都不管用。
几天后,村里的有线广播播放了县广播站的一条新闻,轰动全村。一位邻居把闫怀玲从床上拖下来,到门口听“大喇叭”重播的新闻:八义集一位叫熊为义的村民义务普法,受到好评。
丈夫“上了广播”,这让闫怀玲感觉很有面子,开始觉得“普法”是件好事。“她嘴上不松口,心里美着呢。”熊为义笑道,“那时候村里没电视,能上广播是多么光荣的事。”
从那以后,闫怀玲不再反对丈夫“搞普法”了。
熊为义夫妇在街头宣传法律。邳州市司法局 供图
普法路上夫唱妇随:男的会写,女的能说
熊为义家里的“普法办公室”内,放着一大堆宣传展板。上面的案例、法条、漫画,都出自熊为义之手。
作为一名老高中生,熊为义写得一手好字,又有美术功底,是村里有名的才子。多年来他坚持自学法律,平时宣传的内容包括宪法、刑法以及计划生育、国土、农田保护等涉农法律法规。
经过1985年“上广播”一事后,只有小学文化的闫怀玲认可了丈夫的普法行为,后来还成为他的好帮手。
“帮助大家学法懂法,不去犯罪,这是好事。”闫怀玲说。
熊为义和闫怀玲开着三轮车去外地普法。邳州市司法局 供图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农闲时节每逢赶集,熊为义夫妇就拖着装有宣传牌的板车,到市场、学校、企业周边宣传法律。1995年离开乡计生办后,熊为义时间充裕,便开始跑邻近的集市和村庄。
年复一年。蜿蜒的乡间小道,那辆颠簸的破旧板车——丈夫拉、妻子推,是许多当地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他们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也不是村干部,从来没人要求他们这样做。”邳州市八义集镇镇长刘同瑞告诉澎湃新闻,熊为义夫妇普法并没有工资报酬。
2000年,熊为义将平板车换成了三轮摩托。他眼睛近视,只能由妻子开车。夫妇俩外出普法几乎形影不离,“普法鸳鸯”之名不胫而走。
当时,熊为义夫妇的“普法万里行”在当地轰动一时。他俩开着三轮车从邳州出发,司法局领导前来送行。除了徐州的各县市区,他们还到河南、山东去宣传。
闫怀玲介绍,每到一个县,他们会先去司法局“报个到”。对方一般会联系安排路线,有的还带他们去加油站,“把油箱全加满”。
熊为义画在村里墙壁上的法制宣传漫画。沈梦雅 图
后来,一些学校、企业邀请熊为义去上法制课,他总会痛快答应。今年10月18日,熊为义到八义集司法所给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上课。他极少脱稿演讲,语速平缓。讲完后,他站起身朝台下一二十名服刑人员鞠一躬,顿时掌声一片。
“他一般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很接地气,能打动人。”八义集司法所所长沈梦雅介绍。
熊为义夫妇出名后,经常有人找上门求助。熊为义夫妇最近接触的一个案例,是一起小孩赡养纠纷,他帮当事人写诉状并陪同出庭。前几天判决书下来,孩子每年的抚养费增加了5千多元。
除了宣传法律、帮人打官司,熊为义夫妇还成了村里的纠纷调解员。当然,调解过程中需要“磨嘴皮子”的时候,闫怀玲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丈夫得靠边站。
“写材料我还凑合,论口才她比我好。”熊为义当众表扬妻子。
熊为义在路边画的“醉驾入刑”宣传漫画。沈梦雅 图
渐别“摆地摊”,儿子当上“接班人”
10月19日下午,熊为义盯着电脑,对着话筒回答网友关于工伤纠纷的问题。“这样的直播搞了十多次。”熊为义说,去年在儿子熊磊的帮助下,“普法鸳鸯”有了微信和微博。
事实上,熊为义夫妇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至今仍有困难。熊磊作为一名学计算机的中专毕业生,弥补了父母的不足。
“几十年来,我唯一对不起的人就是他。”谈到儿子熊磊,闫怀玲声音低沉起来,眼圈湿润。
那是1994年的一天。熊为义有事,闫怀玲便自己拖着板车到附近的耿庄去宣传,同时带上了一对三岁的双胞胎儿子——孩子在家没人带,一岁半起就经常随父母外出。跟往常一样,闫怀玲让两个孩子坐在板车后面,用绳子把他们与展板系在一起。
那天回家快到村口时,由于颠簸,系在孩子身上的绳子松动,小儿子熊磊摔倒在地,哇哇大哭。闫怀玲忙抱起孩子哄。回到家后,她感觉孩子没什么异常,便未在意。
一月后,闫怀玲发现熊磊左手抓不住东西,左脚走路有些跛,身上却不见伤情。到医院一检查,问题不小,得动开颅手术,“医生说是脑血管压迫神经,就是那次摔跤造成的。”可当时闫怀玲夫妇身上只有几百块钱,加上担心手术风险大,便带着孩子离开医院,找了家诊所进行针灸治疗。
遇上下雨天,熊为义夫妇的三轮摩托车在乡村道路上行驶困难。邳州市司法局 供图
熊磊今年26岁,戴着眼镜的他长相斯文,快步行走时左脚稍跛,左手无法完全合拢,“捡不起硬币”。
熊磊说,直到从职业中专毕业后,他才认同父母“搞普法”,“还是能帮助别人”。不过,对于父母开着三轮摩托到各地“摆地摊”的方式,熊磊并不认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2011年,在熊磊和司法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熊为义夫妇建起了“普法鸳鸯”网站。去年,“普法鸳鸯”微博、微信上线。熊磊是这些普法新技术的操作者。2014年,他被邳州市司法局聘为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社区矫正工作。上班之余,父母的普法网站和微信、微博平台仍由他打理。
“我现在有接班人了。”熊为义一脸笑容。
近两年来,熊为义夫妇很少出去“摆地摊”了。除了学着使用网络平台、上法制课,他俩还在村里成立了普法文艺宣传队,现在有26名成员。
普法的文艺节目大多由熊为义编排,有开场舞、快板、情景剧和小品。去年熊为义夫妇带着文艺队到江苏盐城监狱、东海戒毒所演出。据八义集司法所所长沈梦雅介绍,闫怀玲主演的小品《探监》,曾令许多犯人落泪。
“他们出名以后,邀请他们上课和演出的单位越来越多。”邳州市司法局法制宣传科科长陆逸辉介绍,近日,徐州第四监狱向“普法鸳鸯”发出邀请,目前正在商定时间。
从不被理解到被认可:想过放弃,可停不下来
熊为义夫妇出了名,先后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法治新闻人物”。前不久,他俩又入围司法部“最美普法人”候选名单。
32年坚持义务普法,有媒体以“平板车拉出的荣誉”,来形容这对农民夫妇的艰辛付出。
在八义集村总支副书记石吉法看来,熊为义夫妇三十多年的普法宣传有明显成效,“村里小偷小摸的没有了。”
熊为义夫妇普法宣传,在当地群众中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过在初期,很多人对夫妇俩的做法并不理解。
“这不神经病嘛,又没人给钱,你图啥?”村民石翠平告诉澎湃新闻,当年熊为义普法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不光我说,很多人这么说。”
曾在乡司法所上班的石吉法坦言,当年自己内心也不理解,“都改革开放了,你既不出去打工,也不开店做生意。”石吉法现在认为,熊为义“有自己的追求”,“一般人理解不了,不过大家后来都认可他。”
从事法律宣传,熊为义夫妇没有工资报酬,还“贴本”不少,家境有些捉襟见肘。30多年来,村里大部分人建了新房,熊为义只是2002年花2.6万元买下一套旧房,房款还是用两年时间分三次才付清。
2010年,已当选邳州市政协委员的熊为义到市里开会。住宿时,参会人员被酒店前台要求交100元押金。可熊为义身上只有几十元路费,与服务员僵持不下。幸好当时市政协一位副主席前来解围,代交了押金。此事传开后,一些人给熊为义起了名号:史上最穷政协委员。
2008年前后,熊为义两个儿子分别读高中和中专,家里经济压力更大。熊为义一度打算放弃普法。“我没那么高尚,人总要生活嘛。”他说。
可“普法鸳鸯”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说钱挣多少也会花完,普法却是件好事。”闫怀玲说。
在邳州市司法局局长杜伟看来,“普法鸳鸯”的事迹对“拿工资”的普法人,是一种有力鞭策。
谈及基层普法的不易,熊为义能举出不少例子:有一次外出宣传,三轮摩托翻进水沟,他在路人帮助下才挪动车身,救出被困妻子;义务普法的日子里,他和妻子遭受过不少白眼,有人见他们衣衫破旧,以为是要钱的骗子……
不过,熊为义更看重的是内心“成就感”。每次调解纠纷,或帮别人打赢官司,他都有这种感觉。有一次,邻村一个30多岁的村民跑到他家求助时说,读初中时听过他的法制课。这句话让熊为义高兴了老半天。
“还能记得十多年前的法制课,说明我们的普法起到了效果。” 他说。
熊为义夫妇把义务普法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停不下来了,就像人活着要走路一样。”熊为义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