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蚕种场:精工细活造就优质蚕种

[复制链接]
资讯小白 发表于 2017-10-18 10: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陆良县由于其独特的地势、气候环境,拥有栽桑养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云南省面积最大、产质最高、规模最大的蚕茧主产地之一,蚕桑产业也成为陆良县不可替代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曾一度成为云南省茧丝绸行业的领路先锋。


创建于1983年的陆良县蚕种场主营蚕种生产、蚕种销售业务,单位自成立以就,一直坚守 “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基本原则,始终将蚕种质量放在第一位,从细节入手、从过程抓起,逐渐成为行业“龙头”,拥有陆良县城、海界、太平哨三个生产区,现年生产规模60万张(盒),2015至2017年共生产蚕种120.2万张,销售114.3万张,创收4931.4万元,10%的蚕种远销国外。该场2012年被云南省科技厅授予为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2015年被评为曲靖市知名商标和曲靖市名牌产品,2016年“益名”蚕种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近日,记者走访了进陆良县蚕种场,不想蚕种制种工作已经结束,大大的县城生产区安安静静,人烟稀少。记者找到了场长平东明,一问才知道,蚕种培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的春、夏两季是蚕种场工人们最忙的时节——工人们需扎根农户,坐镇指导蚕农精心饲养种蚕,待上簇后将结茧的成熟蚕蛹统一收购到场里,由工人们亲自削茧、取蛹鉴别雌雄,分开置放,待蛹变为娥后,品种对换,进行人工杂交分开等待产卵,再将产下的卵入库保护,经过镜检无毒后,按用种要求分别处理,等待催青后,蚕种才可进行销售。而现在,过完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工人们也清闲了许多,场里在忙着洽谈明年的饲养计划。


优质蚕种到底如何培育出来?场长平东明介绍了经验:“要培育出优质蚕种,关键控制好四个标准——微病率、杂交率、孵化率和卵安率。” 在蚕种繁育过程中,全面推广以防治微粒子病为中心的消毒防病措施是蚕种优质、高产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因素。此外,规范桑园管理、保证桑叶质量是提高蚕种产量、质量的基础,而加强饲养管理、种茧保护和制种管理是蚕种优质高产的关键。切实给卵、蚕、蛹、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狠抓技术关键环节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蚕种。
在养蚕阶段,为防治微粒子病,必须选择无微粒子病原、无环境污染的村作为原蚕区,完善“防微”配套措施,采取针对性消毒药品,避免昆虫间相互感染,最大限度杀灭养蚕环境的各种病原,净化原蚕区环境。还要及时淘汰迟眠蚕、弱小蚕,及时封存蚕沙,不造成二次污染,遇雨天采叶,还要控制水叶不能直接喂蚕,低温天气要补温等操作。在制种环节,要认真剔除不良蛹、不良蛾、病蛹、病蛾、死蛹、死蛾,只有身体强健的蛾才能用来制种,中系雌雄、与日系雌雄进行杂交,才能获得优良的下一代蚕种供群众饲养。在蚕种出库前,还要根据蚕卵的生物特性,做好浸酸处理等人工孵化工作,保证蚕农对蚕种的时间需求,进行蚕种催青处理,保证蚕卵孵化的时间、整齐度和蚁蚕体质的强健度。


“细节决定成败,通过严格把关一百多个生产环节,我们场蚕种生产合格率从1996年前的77.4%,上升到了2017年的99.9%,”平东明说道。
蚕种场还不断优化内部责任管理制度,制定了层层把关、互相监督的生产责任制措施,把收入分配制度与蚕种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行“微粒子病”检验一票否决制,生产指标双测制(单位检测+辅导员抽样检测),推行优质优效、劣质淘汰原则。
2014年,单位还聘请了专家教授建立了云南省生物科技研究所张仲凯专家基层工作站、曲靖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万永继工作站,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蚕桑技术研究,为产蚕种品质量保驾护航。
曲靖日报记者 张袁子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