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五年砥砺奋进,成就华彩篇章。从9月25日起,昆明日报推出“喜迎十九大·昆明跨越发展新征程”大型系列报道,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全景呈现昆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书写昆明成就、展现春城魅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掌上春城消息民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词。
发展为民,为民促发展,做好民生工程,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昆明市决策者说得很形象:“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衡量政绩的标准,不仅仅是GDP、收入水平等数字指标,更不是高楼大厦、亭台楼阁等地标建筑,而是民众朴素的直接感受——幸福。”
近年来,昆明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征程上,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关切始终牵动着这座城市发展的脉搏。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城市民生,昆明民生承诺掷地有声,惠民举措频频推出,一个个民生工程,让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幸福感倍增。
农贸市场提档升级。记者周密摄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要幸福,首先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出台落实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在保障居民收入全面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16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3430元和10481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38.8%和50.1%,城乡收入比从2011年的3.14∶1缩小至2016年的2.93∶1。
数据显示,昆明市民吃穿两项最基本的生存消费占比逐年降低,这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城乡居民消费标准由“衣食无忧,能用够住”变为注重“吃得要好、穿得要美,使用方便、居住舒适”,昆明城乡居民的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近年来昆明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收入分配进一步改善,百姓能够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体现了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昆明更加突出“民生优先”。
深入实施“春风化雨”行动计划,统筹解决涉及“老、小、弱”等群体的突出问题;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实施义务教育“增量扩优”工程,解决好“择校热”、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难等问题;深入推进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近年来,昆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持续推进“十大惠民工程”,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教育到住房安居,从医疗到食品安全,都是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好事,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棕树营北区社区“微改造”后的宣传墙。记者周密摄
回应民生期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回应民生期望,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周期长、含金量高、投入资金多、覆盖面广的扶贫开发政策,围绕“增投入、定政策,明路径、扶到户,抓改革、添活力,强督查、促落实”,突出重点,聚力攻坚,对于不同的贫困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施“七个一批”计划,限期帮助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确保贫困户不掉一户,不落一个,应扶尽扶。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31.53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11.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0.5%下降到2016年底的3.75%。
安宁市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马静见证了农村医疗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社区再也看不到大处方药了,花几十元钱甚至几元钱就能在社区看病。”
马静的幸福是真切的。昆明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托底’若仅靠财政,不可持续。”分析人士表示,就业是收入增长之源,关键要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近年来,昆明切实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工作,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投入运营。实习记者赵黎浩
外来娃也能轻松上好学校
在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经营化妆品生意的马学森来昆明8年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能像昆明本地娃一样,上一个好学校。
一家人考察一番,离家不到2公里的官渡区矣六街道关锁中心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马学森夫妻俩都很满意。
原本想着如临大敌的困难事,没想到不到一上午就办成了,女儿顺利报上了名。“回想整个过程,从办居住证、开具证明到报名入学,其实还是比较轻松的。现在政策好,也便民,报名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向来不是‘先来后到’,而是资料,只要家长细心地准备好材料,孩子上学并不是那么难。”拿到回执单的马学森,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对于像马学森这样的家长而言,孩子能接受同等教育,不再有留守与分离之痛,再苦再累也都值得了。马学森轻松的背后源于昆明增加教育投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化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突破发展,引进北京世青、清华附中、黄冈中学等名校来昆合作办学,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学”,“上学难”“择校热”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立医院改革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引进北京中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8家医院在昆合作办医,新昆华医院建成使用,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基本建成,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大。城市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人均预期寿命为77.92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住房保障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以食为天。“菜篮子”满不满、沉不沉、安不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昆明大力建设“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正是对群众“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期望的回应。
“昆明蓝”提升市民获得感
秀美的春城风和日丽,“昆明蓝”带给人别样的感受。
随着昆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已由过去的“盼温饱”变成了现在的“盼环保”,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正在逐步提高。
生态也是民生,环境就是福祉。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滇池治理、“五采区”修复、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一系列举措,可谓与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在“生态文明”考核具体执行上做了有益探索,围绕环境保护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率先创建公检法执法联动机制,推出了“环保警察”“环保法庭”“环保公益诉讼”等措施,实行最严格的环保监管措施,严查重处环保违法行为。
细数昆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有益尝试,还有这样的“足迹”: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等多元化考核权重,把生态环境质量与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相结合,党政同责;各项生态环境指标的具体落实情况等,作为考核、评价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协调困难问题……此外,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格局,并且加大了目标管理考核权重的分值,对完成年度任务、完成目标的县区给予表彰奖励,没有完成任务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西边田园花为径,东边林果色斑斓;稻麦黍菜皆为景,湖光山色扑面来。春城市民美好的生态愿景已然就在眼前。
新闻特写
老旧小区“微改造”换居民“大幸福”
如何管好城市里的“牛皮癣”和去不了根的“脏乱差”,是官渡区小板桥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第八居民小组组长王云一直思考的问题,但直到“微改造”前,王云仍未找到最好的答案。而看到“脱胎换骨”后的村子,彻底告别了“脏乱差”,村民们相信,政府的“微改造”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心实意听民意、解民困。
“老旧社区改造不是搞形象工程,要以完善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不仅要撑面子,还修了‘里子’,以增进老百姓的幸福感为目标。”五华区三合营9号院的整治便是例证。在改造中,不仅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还铺设了供水、排水、排污等设施,使老村变成新家园。
环境好了,还不足以让居民怡然自得到“足不出院”。据了解,五华区大观街道共筹措资金30万元用于三合营9号院的改造提升,可谓“软硬兼施”。重点打造两个“硬项目”——推倒危房,新建“专属”停车房;拆除煤棚,建起立体花台、公共晾衣架,装配健身器械。此举既根除了原先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留出了消防通道,又让居民“足不出院”也能强身健体。全力提升一项“软实力”——为居民设置图书室,让居民在闲暇时能有地方看书。
“改什么?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官渡区织布营村的“微改造”坚持以居民为本,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入户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征求居民意见。最终,社区把“微改造”准确定位在强化服务功能、交通整治、环境提升这几个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上。
“会说话”的垃圾中转站、会自动断电的电动车充电电桩——这些都是今年西山区在各个街道进行“微改造”之后提供给居民的智能设备,这些智能设备的运用,让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昆明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思娴
责编:符亚丽 一审:蔡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