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土陶技艺,已传承了300多年。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近几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遇发展瓶颈。为破茧蜕变,宣传文化部门与传承人同步发力,挖掘会泽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探索艺术与技术的融合,雅俗并举,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百年沧桑 几度辉煌
土陶技艺在会泽的发端发展有偶然性,但回望会泽的铜商文化历史,又有其必然性。
会泽土陶出自会泽城郊彝家山寨挖泥寨,其创始人“砂锅邓”并不是本地人。明清时期,东川府(今会泽)成为滇铜额定京运之地,湖广、江南等十省八府大批政商官贾到东川府办矿经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地区)人邓伯生随商来此,因矿山冶炼需要耐高温的陶制铅罐,经寻访发现挖泥寨土质优良,是烧陶的上乘原料,便率先举火试制,大获成功。但不久之后,邓伯生因事返湘,铅罐烧制中断。当地彝民虽试烧数窑,均因火候掌握不准,质量终未过关,东川府官只得派人赴湘再次邀请。邓伯生返回时,邀约了其表兄林姓、姜姓连同家属一起定居会泽挖泥寨,还带来了脚踏陶车、锯弓、刮板等制陶工具,建起了牛尾窑、回风窑,扩大铅罐生产。从此,他与当地彝民朝夕相处,感情渐深,便将制陶工艺传给赵、李、尚三姓彝民,以后又有钱、苏二姓也掌握了制陶工艺。在实践中,挖泥寨土陶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逐步改进,又烧制出砂锅、茶罐、盆等。这些质量上乘的陶品逐步走俏市场,连川、黔商人也前来大批收购。挖泥寨因此名噪一时,邓伯生也被尊称为“砂锅邓”。“砂锅邓”于雍正元年(1728年)去世,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挖泥寨人为他立墓记事,怀念其创始传艺之功。
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挖泥寨以生产陶制钱罐、钱范、铅罐为主。之后,矿冶衰落,挖泥寨土陶由工业陶转型为以生活陶为主。至建国前夕,挖泥寨还有大窑3口。1953年,县供销社集中32名从业者建立红亮土陶生产合作社。1960年重新组建华泥土陶合作社。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家庭作坊全部关闭。改革开放后,会泽土陶迎来了发展春天。1979年挖泥寨土陶民间生产恢复,有牛尾窑6座。随后几年,重操旧业的家庭作坊雨后春笋般展现勃勃生机,做陶烧窑男女齐上阵。至2005年,陶窑达60多座,开发了茶盅、花瓶、花盆等几十种土陶系列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昆交会上展销后,部分产品还打入国际市场。
近年来,因作坊式生产适应不了市场需求,流通渠道不畅,传承地很多年轻人对土陶兴趣不浓,会泽土陶技艺又一次经历发展瓶颈,曾一度濒临失传边缘。
由技而艺的嬗变
会泽土陶是会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绚丽瑰宝,承载着会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父老乡亲难以割舍的土陶情怀,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
文化遗产都有独特魅力,总会有人为之着迷。赵剑,这个厚道实在、心灵手巧的彝家汉子,承担了发扬光大会泽土陶的使命。2013年10月,他被命名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会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彝族有古老的民族文化,我的身后有富饶的文化土壤。作为传承人,我要深入探索土陶艺术,完成从生活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变。”今年40岁的赵剑信心满满。
赵剑陶艺展厅的架子上,摆满了他的作品,这些作品造型古朴、釉彩沉着,有彝族石磨、烟筒及奔牛等写实造型,还有《脸谱瓶》《花器》《彝家人》等抽象艺术作品,无不折射出彝族同胞朴实善良的品性。他的作品《双耳花瓶》在省文化厅等部门主办的“2016年首届中国昆明陶醉中华——云南艺术节”精品评选中荣获铜奖;两件作品入选省陶瓷行业协会等部门主办的“中国·曲靖陶瓷艺术作品邀请交流展,其中《花器》获二等奖;《脸谱瓶》获2015年曲靖市工艺美术品”爨美杯“铜奖。
赵剑实现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嬗变,逐步踏入了神圣的艺术殿堂。
“一方面,我对陶艺非常着迷;另一方面,县文化馆对我尝试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大帮助。”赵剑说。县文化馆推荐赵剑参加了曲靖陶瓷文化创意与技艺人才培训班学习结业。2013年初,县文化馆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土陶技艺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展示,赵剑及其助手应邀入驻展示中心。县文化馆还实施了专项帮扶活动,组织美术工作者对土陶从业者开展培训交流,赵剑通过培训深入学习了绘画、书法、雕刻等手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不断突破生活用品范畴,创作出极具个性的各类土陶艺术品,深受藏家喜爱。
技艺融合 雅俗共举
要突破会泽土陶的发展瓶颈,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一手抓艺术创作,深挖会泽文化,探索土陶艺术;一手抓产品研发,融入艺术元素创新开发,产业化发展土陶生活用品和旅游商品。”这是目前会泽土陶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会泽土陶原料为挖泥寨特有的高岭土,土砂成分适中,产品耐高温,耐酸碱,易透气,无毒无害。砂锅煮米炖肉味道醇厚;茶罐炕茶清香扑鼻;贮藏食品茶叶不易变质。即使是现代厨具茶具日新月异的今天,会泽土陶砂锅、炕茶罐、储茶罐、茶壶、五梅花香料瓶等依然未退出现代家庭舞台,反而因其“土到家”而大受欢迎。制陶技艺凝聚了当地群众的集体智慧,采土、发酵、糅合、拉坯、刻绘、打磨、晾干、烧制等流程,每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釉水成分、泥沙配比、器型等,各家都有自己的秘方。这是会泽土陶技艺的精华,是会泽弘扬土陶文化的根基。会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传承保护好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凸显实用价值,加强扶持,做强做大传统土陶品牌。
2015年7月,赵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会泽浔陶商贸有限公司,解决了周边部分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并将先进的理念和技艺传授给村里其他制陶村民。经过多次淘汰洗礼,村里还有7家土陶作坊,像赵剑一样较为年轻的还有杨昌奎师傅,杨昌奎的土陶以火锅等生活器皿见长。他们的土陶虽然各具特色,但也经常交流切磋。赵剑表示,他在扩大公司规模的同时,将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营销渠道,加大产销量,带领从业者重振会泽土陶雄风。
市、县宣传部门和文化产业部门高度重视会泽土陶的未来,把开发土陶艺术品、旅游商品作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县”的重要举措之一,把会泽浔陶商贸有限公司作为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会泽土陶搭上文化产业政策快车。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徐贵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