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复制链接]

你是猪吗 发表于 2017-8-26 19: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央广军事”精心制作推出系列视频节目《烽火家书》(第一季)。节目选取一封封饱含深情直指心灵的军人书信,通过军人亲属品读家书和真情讲述,带你走进历史的深处和人性的细节,从字里行间见证人民军队9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感受“小人物、大时代”里中国军人系国系家的笃厚情怀。

  电影《横空出世》曾经感动了无数观众,影片讲述了将军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带着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克服困难,最终完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

  电影中,李雪健扮演的冯石将军可爱又可敬,他的原型就是今天《烽火家书》要推出的主人公——我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

  近日,《烽火家书》摄制组专访了张蕴钰之子张旅天。张旅天已经离休,居住在北京阜成门外一座老式居民楼里。我们到访的这天,他早早地泡好了茶,迎接我们。
  听说我们要录制家书,张旅天坦言父亲生前并没有留下什么家书,“父亲是一个话不多的人,他对我们的影响就是言传身教,一个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一个就是干干净净、两袖清风。”

  郑渊洁写张蕴钰:穿着破棉袄,从不让子女用他的车
  张旅天入伍时在基层连队干了七年,父亲从来没有跟部队打过半声招呼。“就是一名普通战士,有一次核试验施工塌方我被活埋了,战友抢救得快给我挖出来。我们基本上没有那种干部子弟的优越感,一直都是靠自己干,也是以父亲的形象来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童话大王”郑渊洁是张旅天的“发小”,他曾经这样在书中描写张蕴钰的家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春节,我去看已经离休闲赋在家的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将军穿的棉袄的肘部竟然露出了棉花,而他刚刚向老家捐献了4500元钱济贫。张蕴钰将军的儿子曾对我说,他爸几乎从不让孩子使用他的专车。”
  谁能想到这个穿着破棉袄、子女沾不到光“老头儿”,曾经是上甘岭战役的重要指挥员,也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功勋级人物。
  推翻原子弹小靶场选址,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6万万民族!

  

时任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左二)与军参谋长张蕴钰(左三)在上甘岭前线指挥所。

  1954年,抗美援朝归来,张蕴钰先是任旅大防卫区副参谋长,后任第三兵团参谋长。正当张蕴钰打算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安定下来的时候,陈赓副总参谋长举荐他去建设原子弹靶场。
  “陈赓就说,张蕴钰,叫你去搞原子弹靶场,这是我推荐的。好好搞,建设好了交给别人。我父亲从陈赓那儿领受了任务,二话没说就去了西北戈壁。”从繁华城市到荒凉戈壁,张旅天觉得父亲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1958年10月20日,张蕴钰乘上火车,会同4名苏联专家,西去敦煌考察靶场。张蕴钰看了材料之后感到十分地震惊:美国在比基尼岛已经试验了1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了,我们中国的核试验场为什么只能试验2万吨级的原子弹?

  “苏联的意思两万多万吨你有一个就行了,这跟咱们国家想法是不一致的。”张蕴钰认为,建这样的基地太小了!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6万万民族!
  随后,张蕴钰带领大家对敦煌场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对它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全方位的权衡,最后决定:否定现定场址,并向北京汇报。
  12月,张蕴钰回到敦煌,重新勘探核试验靶场选址。他带领勘察队员,乘4辆吉普车、4辆生活车,携带10天饮水、油料、帐篷和一部电台,经玉门关一直向西,最后,我国核武器大气层试验靶场选定在罗布泊!
  带领5万建设大军开进罗布泊,建起我国第一座核试验基地

  1959年5月下旬,张蕴钰率领5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罗布泊。这是继王震部队之后,新中国史上军队又一次大规模开赴西北边陲。
  “先是选试验区,试验区选好了,找生活区。父亲来到一个荒滩,荒滩上有个小河流,旁边有稀稀疏疏的马兰草开着花,我父亲就说叫马兰村吧。”张旅天说马兰基地的名字是由此而来。

  “那个时候是非常艰苦,戈壁滩荒凉得很。”自然条件有多艰苦?张旅天给我讲了一个既好笑又心酸的故事:“我有一个同学,随父亲来的时候,下了火车往基地走,赶上大风了,戈壁滩的大风一下子把他的妹妹刮走了,最后战士们追了两个小时,把孩子追回来。”
  1959年6月13日,在多风的大西北,张蕴钰在地窑里召开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部署了全盘工作,并把这一天定为中国核实验基地正式诞生的日子。
  1961年夏,5岁的张旅天第一次跟随父亲去新疆。在他童年的印象中,父亲的形象是模糊的,“一旦厂区有试验任务,两三个月见不到人。这么干,这么不顾家,给我们感觉就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1963年12月底,在张蕴钰的带领下,核试验场完成所有建设并测试完毕。102.438米高的铁塔矗立于戈壁之中,等着与“神弹”拥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兴奋赋诗:一剂量知数年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核爆炸试验准时进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蕴钰在回忆文章里这样记述当时激动的心情:“在试验场区,我们所有人都长久的持续在一种高度亢奋和激动之中,在那种时刻,无论是谁要保持一种平静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旅天说,父亲是一位儒将,爱写诗,他的心情都在他的诗里。
  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巨龙,飞笑融山崩。
  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

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前线指挥部部分领导老照片:(右至左)毕庆堂、张爱萍、刘西尧、刘柏罗、张蕴钰、苑华冰。

  张蕴钰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氢弹和多次空爆、地下平洞核试验等试验任务。1977年底,张蕴钰回到国防科工委,主抓了我国洲际导弹、通信卫星、潜艇的导弹发射等试验任务。

1984年10月16日,聂荣臻与张蕴钰、邓稼先亲切畅谈。

  弥留之际口中喊着“300万吨”,去世后骨灰回到马兰
  2008年,马兰基地建成50周年,张蕴钰正因病住院。张旅天说病重的父亲还老想着再回去看看,“中间就进了重症病房,他自己感觉不行,可能回不去。最后说,提前给马兰写个贺信吧。”
  “马踏西陲,兰花问早。精心梳妆五十载,神韵世人晓。基业再兴,地阔天高,喜看马兰新一代,盛世创业豪。”
  张旅天拿过父亲的贺信,仔细品读发现原来是一首藏头诗:马兰精神、基地喜盛。
  张旅天说,父亲在弥留之际,心里仍念叨着他的事业。“那天,我看他是睡觉,怎么自言自语在那儿念叨300万吨、300万吨……哦?!氢弹爆炸的当量。当时我一听就说,唉!他现在脑子里可能正在回想当年的那些场景。”

  2008年8月29,张蕴钰在北京逝世,张旅天将父亲骨灰送回马兰。
  “那天是10月15日,第二天就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念日。”张旅天说,10月的新疆很干旱,但是那天晚上大雨下了整整一夜。
  张蕴钰曾这样评价自己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打了上甘岭,一个是搞了核试验。”


张蕴钰90岁寿辰留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