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家宪法日设立,民法总则诞生,一批大案要案庭审直播、公开审理,第一次将“依法治国”列入党的中央全会议题……这五年,在习近平的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理念正深入人心。法治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2017年1月3日,四川214名员额法官,身着法袍,庄严宣誓。图片/CFP
为权力定规则,让法治力量深入人心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014年10月,“依法治国”首次作为党的中央全会议题被专题讨论。
就是那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史上重要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并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须公开向宪法宣誓。誓词虽只70字,但字字千钧。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着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中央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就有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传递着依法执政的决心。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反复强调,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蹄疾步稳。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方案,司法改革部署提高到了中央层级。
历数中央深改小组成立以来的37次会议,专门论及“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就有30次,审议通过的相关“方案”、“规定”、“意见”、“请示”多达46份。
制图/林渊
如第七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和《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司法改革开始触及司法管理体制、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一个月后,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现场执法视音频记录工作规定》。全国百万民警开始视频受训规范执法,警察执法,必须开启记录仪,群众拍摄,不得强行干涉。
“执法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九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2016年12月2日,得知聂树斌被改判无罪后,聂树斌的父亲和姐姐放声大哭。摄影/谢匡时
纠正重大冤假错案,让公平正义不再蒙羞
“作为司法人员,一定要牢记错杀的沉痛教训,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确保悲剧不再重演,法治不再蒙羞,正义不再迟到。”
2016年12月2日,最高法改判聂树斌无罪后,得出这样的警示。悬疑21年,聂树斌终于沉冤昭雪。
时间稍往前推,2016年2月1日,陈满故意杀人、放火再审案,23年后浙江省高院再审改判无罪;
2015年12月21日,云南巧家女孩钱仁风蒙冤投毒13年后,云南省高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再审改判无罪;
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沉冤18年后,内蒙古高院再审判决无罪……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法院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4件,涉及54名当事人。聂树斌案、陈满案均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在呼格吉勒图案中,公检法27名办案人员被追责。然而,除了有一名公安分局副局长因涉嫌职务犯罪另案处理,其余26人没有一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权责不清。如何铲去冤假错案的制度土壤,守住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司法改革的关键一招——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
近年来,全国司法系统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最大程度防范冤假错案的产生。
2013年8月22日,中外媒体争相拍摄济南中院微博的页面。摄影/济南中院 刘玉杰
公开审判,让法治成为一门公开课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
2013年8月22日,一场史无前例的持续5天半的微博庭审直播就此铺开。5 天庭审, 发布150余条微博,近 16 万字。薄熙来案的公开审理,成为新媒体时代司法公开的成功尝试。
此后,庭审微博直播成为各级法院司法公开的常规动作。尤其是针对大案要案,通过微博、互联网直播等方式公开审判,不失为一次意义深远的普法课。
“奇虎诉腾讯垄断上诉案”,“加多宝诉王老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快播案”……截至2016年年底,各级法院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43.9万件,观看量突破17亿人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司法系统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健全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让民众看得见、感受到公平正义。
截至2017年2月底,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680万份,访问量突破62亿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指南,也是法治建设取得成效的保障。五年来,中国持续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朝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进。(原题为《这五年,中国法治建设干成这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