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全国各省市区高考成绩从6月22日起陆续出炉,这标志着各地考生将步入高考志愿填报阶段。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志愿填报除了需要结合自身喜好,也得建立在对专业的了解基础上。
(thepaper.cn)从机构研报、就业数据以及教育部专业调整等角度来观察近年来高校专业的新旧更迭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说专业”系列的第一篇,从就业来看专业。
据中国日报报道,201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795万。
795万大学毕业生是一个什么概念?世界经贸论坛在研究中指出,从纵向来比,这个数字比2013年中国大学生“最难毕业季”时又多了一百万,是历年本科毕业生人数中最多的;从横向来比,这个数字是今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两倍。
那么,什么专业更受市场青睐呢?
“常青专业” vs “人才缺口”
综合比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以及美国调查机构PayScale对中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报告,上榜的大多属于“常青专业”和市场导致的“人才缺口型”专业这两类。
麦可思研究院在《2017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公布了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薪酬和就业率状况。在薪酬最高的榜单中,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类专业最多,语言类专业仅有法语一个专业上榜。而就业率榜中,除了与薪酬榜类似的信息技术和工程类“常青专业”外,一些快速发展领域对应的专业(如护理学、物流管理等)也榜上有名。报告还公布了所谓的“红牌专业”名单,历史学、音乐表演、法学、美术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因近年来失业率较高,或就业率、薪资和满意度综合较低而上榜。
美国调查机构PayScale的雇员数据库显示,美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最高和最好就业的专业与中国出现大致相似的逻辑,几乎被工程类、技术类专业占据,但金融与经济类专业呈现出高就业率态势。
“慢就业”现象明显
除了就业,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了“慢就业”,应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在近三年持续下降。从2016届毕业生来看,有10.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另有4%工作待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严天河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在看待“慢就业”现象上,最为重要的是应与“不就业”现象予以区分。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两个比较大的误区,一是盲目跟风,二是畏惧就业。严天河认为,“慢就业”很好地避免了第一个误区,但也不能掉入第二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