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加快步伐,用建设用地“负增长”倒逼城市转型。
按照原有计划,到2017年底,上海计划完成“198”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项目立项2750公顷,验收2050公顷。
6月21日,(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规土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2017年6月中旬,上海已完成相关立项4055公顷,超额完成计划任务量,已完成验收1681公顷。
此前,上海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通过建设用地“负增长”倒逼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其中,对市郊规划集中建设区外的198平方公里低效建设用地(“198区域”)进行“减量化”处置,成为实现上海“负增长”的关键。2014年下半年,上海开始全面实施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
据此次发布会介绍,减量化工作的推进,也促进了上海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减量化多重目标成效集中显现。
补短板:助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
为聚焦民众反映最强烈的区域环境顽症,补齐生态环境短板,2015年上海确定了首批11个市级生态环境整合治理重点区块;2016年、2017年又分别确定17个、22个市级重点区块,各区也分别确定了本区的重点区块。
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中,上海主要通过“五违”整治、使土地利用按照规划实施,还民众以良好、舒适的生态环境。
截至今年6月中旬,上海市级环境综合治理区域内,“198”减量化项目共492个,预计建设用地减量951公顷,其中已验收项目184个,完成建设用地减量336公顷。
通过减量化,污染企业得以退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排放,倒逼综合治理区域"排毒”。一些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得到根本改善。
譬如,闵行区许浦村和浦东新区合庆镇在环境综合整治前,村域景观特征丧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农民抱怨连连;整治后一改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促转型:帮助减量化区域企业转型
“198”区域的工业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之一。
这些企业过去曾为城市发展和乡镇经济做出过贡献,但在能耗、污染等方面问题突出,工业用地效益低下,社会治安和消防安全存在隐患,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依托建设用地减量化,上海集中清退了“198”区域中的“僵尸”企业、淘汰了“三高一低”产业,减少了人口压力和社会管理成本。
为保证减量企业“减得了、走得好”,上海各区也探索了创新减量企业异地产业升级措施,通过梯度转移实现产业升级。
譬如,浦东新区与南通市联合建立了“祝桥启东产业园”,减量企业经评估后引入园区,实现了区域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
企业拆除后,原建设用地复垦为农用地或生态用地,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将生产生态优势转换成为产业转型优势。
保生态:减量化后建一批郊野公园
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必须坚守人口、土地、安全和生态四条底线。
但现阶段,上海土地利用结构尚不够合理,建设用地比例过大,生态用地相对不足。
为此,上海在全市范围规划了21个郊野公园,并按照规划布局和近期实施可行性,确定7个试点公园推进建设,规划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一期拟开园面积约35平方公里。
减量化是郊野公园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郊野公园建设的第一步。郊野公园范围内的“198”企业多为低端低效企业,且与郊野公园规划定位不相符,原则上会被全部拆除。
据上海规土部门统计,上海一期开园的郊野公园范围内,“198”企业共有250家,正按计划有序拆除复垦。
惠民生:促进农民集体增加持续性收入
为保障郊区农村和农民利益,上海还建立了减量化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制度。
上海市级财政对减量化按照20万元/亩的标准予以补助,并对减量化挂钩的建新地块,予以免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优惠。
另外,上海建立了减量化“双指标”财政补贴和有偿使用制度。对减量化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区级搭建指标收储平台,对产生“双指标”的镇乡,由区级统收后给予财政补贴。
借助上述政策,上海各区也在探索减量化“造血”机制,“以城促乡”,引导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规划物业和土地收益反哺减量化地区,实现了劣质资产盘活为优质资产、低效物业置换为高效物业。减量后,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益不仅没有“缩水”,反而还有增加。
譬如,青浦区练塘镇将拟出让的新城优质商业用地作为减量化置换物业,以分配物业经营收益的方式,替代原有减量企业租金,形成了持续、稳定的收益来源。
减量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的发展,提升了农业附加值。
譬如,金山区廊下镇,减量化后发展绿色、规模、特色、休闲的四位一休农业。农产品销量收入倍增,农民收入也由单一的耕作收入转变为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等多元化收入,60多户农民家庭年收入人均达到20至3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