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岳阳县屈原茶场农场中学七六届考生印象中,数学老师傅刚石单瘦,一脸清秀,带着邵阳洞口口音,解题犹如玉手剥小笋,高考恢复时,他白天给高中学上上课,晚上辅导社会青年。
5月25日,红网记者在岳阳市第十三中学宿舍见到了傅刚石,早已退休的他,脑海里还鲜活地记着1977年12月18日监考物理考试的场景。那是高考制度中断10年后的首次考试,回忆考生们咬着笔头、皱着眉头,绞尽脑汁想解题方法的样子,傅刚石开怀大笑,“并不是幸灾乐祸,是为他们高兴。”
课堂从棉花地变成教室,教科书从《农村应用数学上》变成《高中代数》……傅刚石与记者分享那些年关于高考的忧愁与快乐。
一碗鸡汤和一个困扰他60余年的问题
1977年10月,酷暑还未散去。岳阳县屈原茶场农场中学(也叫屈原九中),班主任傅刚石走出办公室,带着30多名学生去“教室”。“教室”距离学校6公里,是一大片的棉花地。
清晨,学生举着红旗、扛着锄头从学校出发,到棉花地劳动,夕阳西下时返校,一天的“课”就上完了。
这群学生大多15岁,稚嫩的脸庞在阳光的照射下微微泛红,劳动时,他们三五成群,嬉戏打闹,挽着袖子,浑身都是干劲,丝毫感受不到疲累。看着学生们的笑脸,傅刚石内心忧愁,他停下农活,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
1941年,傅刚石出生在湖南省洞口县,家里有8个孩子,他排第5。由于家境贫困,父母对他读书的态度一直很模糊。
1956年隆冬,硬币大小的雪花纷纷落下。天蒙蒙亮,15岁的傅刚石怀揣着拳头大小的饭团,步行一小时去学校。他的赤脚踩在雪地里,发出 “吱吱吱”的声音,这是他永远都忘不了的声音。刺骨的寒冷迅速地由脚底传到心尖,他全然不顾,到达学校,用干毛巾擦拭脚丫后,开始学习。
伴随着饥饿与寒冷,他读完2年高小,备战高考。
一天,傅刚石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异常安静,在门口等候的母亲把他拉到卧室,靠近卧室时,他已经嗅到一丝香气——那是在过年才能闻到的香气。破旧的土房子内,摆放着一张破旧的木桌子,桌子上,是一锅鸡汤!傅刚石盯着黄澄澄的鸡汤上飘着的葱花,咽下口水。
母亲没说话,把碗推到他面前,傅刚石也没客气,一个人吃掉了一只老母鸡。
带领学生返校时,他陷入回忆:兄弟姐妹们去哪里了?是不是被父母有意支开了?这个问题困扰了他60年,这个香味他一辈子没有忘记。
一些教材和一张带来希望的报纸
“考大学和不考大学是穿皮鞋和布鞋的区别。”这是洞口县流传的一句话,1962年,傅刚石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而现在,教师这个职业带给他的喜悦正逐渐消逝,无言的忧愁紧紧地纠缠着他。办公桌前,摆放在他面前的是高中仅有两本数学教材,一本叫《农村应用数学上》,一本叫《农村应用数学下》,除基本算法外,教授土地如何丈量等知识点。
傅刚石懊恼地丢下书本,对教师职业产生怀疑,“这些知识,高中毕业就能教!”
作为一名因高考改变人生的农民子弟,他深知高考的意义,同时,他也明白,高考制度废除了,读完2年高中后,绝大多数学生会回到农田。目送着一波波学生走出课堂,他急在心里。
一张报纸,带给他许多希望,带走了他的忧愁。
傅刚石已经忘记如何看到那份报纸,只记得那天,一阵凉风吹散盛夏的酷暑,他按时到办公室,习惯性翻看《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旁边小字写着“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文章提到,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而且影响中小学教育,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招生工作,切实地把优秀青年选拔上来,快出人才,早出成果……
“高考恢复了!”傅刚石一手攥着报纸,重复了一遍,“高考恢复了!”办公室老师们抢过报纸,颤抖地手指放在“重大改革”几个字上,说不出话。
傅刚石将《农村应用数学上》《农村应用数学下》丢到一边,翻出随身携带的大学教材《高中代数》《立体几何》《几何》等为学生们备考,开始了忙碌的“两线作战”——白天教学生,晚上辅导知青和社会青年。
1977年12月18日,傅刚石以监考老师的身份进入屈原茶场高考考点,监考科目是物理,“那年物理应该很难,很多小娃子皱着眉头。”看着考生们紧皱眉头的样子,他笑了。
(原标题为《【恢复高考40年】报纸上恢复高考的消息带走傅老师的忧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