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张老照片读懂天安门的前世今生 连老北京都未必见过!

[复制链接]

你是猪吗 发表于 2017-5-25 11: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资料图

  经公众号“芝麻匠通讯社"(微信ID:ZhimajiangNews)授权转载。
  有人说,天安门是一张名副其实中国的“脸”。
  几百年来,她曾因衰落的王朝,无奈叹息;也曾因侵略者的铁蹄,憔悴痛苦;直到新太阳冉冉升起,她才重施粉黛,再现容光……
  她见证着历史的同时,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可她的前世今生,却罕为人知。
  病骨支离:世事沧桑
  天安门的前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兴建宫室时所建成的“承天门”(公元1417年),后被李自成焚毁。
  直到清军入关后,才重新修复扩建,并由顺治帝命名“天安门”,意为清朝代替已亡的明朝成为中国的主人,并取其“长治久安”之意。
  那时的天安门广场,是个封闭的宫廷广场。天安门至前门之间有个大清门(民国时改称“中华门”)。

资料图

  民国初年的天安门广场鸟瞰图。北京日报资料图
  大清门以北东西两侧有千步廊,是六部日常办公的场所,千步廊夹着540米长、65米宽的中央大道:一横一竖呈“T”字形。

资料图

  清朝时期的天安门广场平面场图
  身处权力枢纽地带,在朝代更迭时,它就成了暴风的中心。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安门广场被当成了屯兵耀武之地。

资料图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进北京在天安门前举行占领皇宫的仪式,图中可见千步廊和金水桥。北京日报资料图
  在攻占紫禁城时,在天安门遭遇清兵顽强抵抗,慈禧和光绪趁乱从西华门出逃,最后逃到了西安。

资料图

  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炮弹轰炸的痕迹清晰可见。选自《旧中国掠影》 北京日报资料图
  在西安呆了一年后,慈禧和光绪于次年回到北京,此后开始推行“君主立宪”、废科举、办学堂…… 然而一系列的改革,也没有改变清朝灭亡的命运。

1902年,光绪慈禧回銮,刚进正阳门,要进大清门时的照片。北京日报资料图

  历经多次战火,北平解放前,天安门附近千步廊已然坍塌殆尽,广场上垃圾成山,已然不复当年光彩。

解放前天安门广场西边的垃圾堆。北京日报资料图

  重施粉黛:改天换地
  直到北平解放后,天安门广场的改造计划才提上日程。
  先是进行广场大扫除,清除了成堆的垃圾——光从天安门城楼就拉走了几大卡车鸽子粪。
  又修缮了天安门城楼,修建了观礼台、竖起了新中国第一根22米高的电动国旗杆,迎来了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北京日报资料图

  之后几年,天安门广场上最重要的工程,就是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的选址,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有人提出放在前门楼上,有人提出放在端门台基上,经过广泛征集意见,最后决定建在五星红旗旗座以南,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修建中。 北京日报冯文冈/摄

  修建纪念碑的过程中,天安门广场也在扩建。“千步廊”、东西三座门也被拆除,封闭的广场终于被打开。

纪念碑刚刚立起来,尚未完工,1954年大清门拆除。纪录片截图

  我们所熟悉的天安门广场,终于面貌初现。

1958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北京日报冯文冈/摄

  改头换面:抛弃旧制
  1958年,纪念碑落成之日,尚在起步阶段的新中国,也来到了一个历史的关键节点——距离建国十周年,只余不到一年时间。
  如何在十周年国庆盛典上,以崭新的面貌,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
  作为中国“脸面”的天安门,再次被寄予了厚望。天安门广场的改造,继续声势浩大地展开……
  先是展宽长安街,据《北京日报》报道,长安街由原本十几米,扩宽为80米,最宽处可以容纳120列游行队伍通过,必要时“甚至能起降飞机”。

1956年未展宽时的东长安街北京日报图


展宽后的东长安街北京日报图

  然后是广场东西两侧,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几大建筑的建设。
  早在延安时,毛主席就有一个心愿:“革命成功后,一定要建设一个容纳得下万人的大会堂,使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商计国家大事。”
  从1958年10月动工开始,仅仅用了10个多月,便实现了这个心愿。

翻拍北京历史资料,大会堂原地旧状。北京日报图库

  1959年9月1日,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工人们在万人礼堂里召开大会庆祝竣工,他们是这里的第一批座上客。

1959年9月1日万人礼堂内,工人们庆祝竣工。北京日报高宏/摄

  同时,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也顺利落成,它们是国家博物馆的前身。

1959年9月1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外景。北京日报高宏/摄

  经历这次“整容”,天安门广场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大到40万平方米,完全突破了旧时的格局,真正改头换貌,有了今天的形制。

1959年9月1日扩建后的天安门广场北京日报高宏/摄

  天安门广场,也终于成为可容纳万人集会的场所。自此,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大型庆祝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1959年,“十一”庆祝活动。北京日报王一波/摄


1959年,“五一”庆祝活动。北京日报图


1970年国庆,彩车通过天安门广场。北京日报图

  怀旧思容:驻留英魂
  1976年9月,随着毛主席逝世,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任务,天安门广场迎来了第三次改建。
  纪念堂选址在原中华门的位置上,位于正阳门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间。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便建好了。

1977年5月14日,河北曲阳县栏板到京,支援纪念堂建设。 北京日报胡敦志/摄


1977年5月18日毛主席纪念堂,市基建工程兵九一四部队铺设广场方砖。北京日报图

  按照中国的传统,纪念堂本应坐北朝南,可是这样会背朝天安门和长安街,所以最终确定为坐南朝北,北面是入口。
  这样,主要的参观人流从长安街过来,可以先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然后到毛主席纪念堂,参观路线也比较合理。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主体结构工程4月底胜利完工。 北京日报胡敦志/摄


1977年5月21日毛主席纪念堂北门。 北京日报胡敦志/摄

  至此,这个举世瞩目的广场,这个中国的“脸面”,确立了最终的规模和格局。

1988年鸟瞰天安门北京日报叶用才/摄

  其实,天安门又何尝只是中国的“脸面”?
  数百年来,这里一草一木的变化,就是整个国家历史的注脚;一人一物的变迁,便是整个民族命运的缩影。
  所以才会有人说,站在这里,你就站在了中国的心脏上。
  ——————————————————————————
  凤凰网旅游微信公众平台账号:travel_ifeng
  生活家私人微信:lifeofwealth2015
  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旅游”,获得更及时、更有用、更有趣的旅游信息
  欢迎投稿至:all_travel@ifeng.com
  我们将为你的作品提供亿万人观看的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