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鼎足中华三大名腿,是“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质精良,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饮食文化底蕴,集中代表了宣威的个性特色和美食风味,流传近三个世纪的成名史,声誉驰名中外。其形似琵琶,圆润饱满,香色浓郁,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
历史悠久,始于明代清初以前,最迟始于明代,宣威汉族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腊肉精品,这一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就是火腿的前身,因取猪后腿所制,肉色绯红似火,故取名为火腿。后有宣威州,当地多数食物以地名命名,从此得名宣威火腿。清朝中期至雍正年间,宣威火腿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成为敬奉的贡品。清光绪年间,曾懿编著《中馈录》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到清末流到东南沿海。民国初年,宣威火腿畅销全国各地,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1915年宣威火腿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1923年在广东举办的全国地方名特产品赛会上获优质奖章,孙中山先生为此亲笔题词“饮和食德”。
1928年至1999年宣威火腿及其系列产品,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全国营养食品“熊猫杯”金奖、全国春夏市场最受欢迎商品“金奔马”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等共43个奖项。2010年,宣威火腿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百年实践,独创秘方数百年腌制宣威火腿的实践中,为保证质量上乘总结有以下四点诀窍所在:第一,在割猪腿的时候刀工很重要,要把猪后腿割得圆润饱满,剔干净油膜,使其形似琵琶,这样不仅外型美观,而且易于腌制保存;
第二,无论什么时候肉最讲究新鲜程度了,在腌制时就要尽量保存鲜味,最好是割腿当天就腌制,并且要挤尽腿内淤血;第三,盐分适当,过多至咸使得美味受影响,过少不能保存好致使猪腿生虫子;
第四,云腿可藏二三年,保存期间对环境要求较高,不能使其透风,云腿腌制到其表面稍现绿色时,用篾针或牛骨针刺入火腿中下部突起的骨头的周边不同的三个位置,拔出后放在鼻子前闻,如果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腿香,达到“三针清香无异味”说明已腌制成功,此时剖开,鲜红牙白,色彩诱人,香味扑鼻,食之回味。
唇齿留香,养生健胃宣威独特的地域地理气候环境及气候条件使得肉香馥郁,口味醇美,肉质滋嫩细腻,肉色绯红似火,口感油而不腻,具有鲜、酥、脆、嫩等特点,以咸味回甜著称于世。
其吃法多样,可炒、蒸、煮而食,口感各异。最讲究的吃法是用砂锅煮熟而食,香飘过房,汤色明亮,味道鲜甜。吃法较多的以配料出现为多,在滇味美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取其醇香用于调味,为各种汤羹菜品添色加分。
营养价值丰富,火腿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适度的脂肪,十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火腿制作经冬历夏,经过发酵分解,各种营养成分更易被人体所吸收,具有养胃生津、固骨髓、健足力等作用。
跻身“最中国地理标志”宣威火腿的原材料、传统加工工艺等均出于本土,在产品的理化、感官、质量特色、安全卫生及其产品知名度、历史渊源等方面,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在评出的第一批18家全国综合价值指数五星级地理标志名单中榜上有名。
“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即中国五星级地理标志产品,最具中国地理标志特质、最值得保护与发展、现阶段保护与发展工作做得最好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宣威火腿是全国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是宣威最负盛名的文化标志,火腿因宣威而得名,宣威也因火腿而获火腿之乡的美称,宣威火腿的历经数百年,其浓郁,其纯正,其独特给人无限的享受空间,可以说宣威火腿是宣威人对祖国饮食文化的一大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