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拉回到2000年,在云南曲靖的宣威乡下,海岱镇的文阁村,深冬的晚上有雾,大约是晚上7点半,宣威市第四中学已经下第一节晚自习了,这个时候,从西南方传来几声汽笛声,接着是咣当咣当的火车铁轮撞击铁轨声,伴随着长长的刹车声,一列绿皮火车停靠在宣威市海岱镇文阁村火车站。
隐隐约约中,一些背着背萝,手提蛇皮袋的当地村民从绿皮车车厢中下来,互相向车上一路攀谈的人打着招呼,走向远方,走向夜幕。
去曲靖城进货的文阁商贩,在呼唤着家人来帮忙搬运货物,冷清的文阁火车站,短暂地热闹起来。
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么清楚,因为那个时候,字游人正在宣威四中上高中,而自习的空档,学校傍边的铁轨,是我们必经的散步放风之地。
那个时候,因四中校舍面积有限,每早都要起来到校外跑早操,伴随着我们起床的,又是那一列列由田坝镇喜鹊乐 通 向曲靖的火车。
每天早上七点多,从宣威田坝镇出发的绿皮列车,又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开始驶向曲靖城,驶向远方。
那趟穿行在滇东北褶皱深处的火车,见证着曲靖宣威羊场和田坝煤矿的兴衰史,更是铁路沿线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小客车”。
相对于其他绿色火车,这趟列车有些类似于自助,从田坝到曲靖,才要十块钱,一两块钱一个站,检票也不是太严格。关键绿皮火车还能拉,只要你搬得上去,就带得走,不存在超员超载,一路上听到的都是亲切的乡音,感觉不是在坐火车,而是在串门做客。
可惜,这趟列车在全国铁路网提速之后,已经停运了。
现在从曲靖回老家,当车辆和原来的铁路并行,看着那些枕木和铁轨,还会让人穿过长长的记忆隧道,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心底的那列绿皮火车,又开始活跃起来。车厢里,装满各种农副产品,乘坐火车的,大多是铁路沿线的农民,他们淳朴,实在,面目沧桑,行为粗放。背萝篮子和蛇皮袋是标配,还有特殊年代的油漆桶和破旧的箱包,那个时代,还没有智能手机,浓浓宣威口音中,交流更多的是家长里短。
经停的每一个小站,都能带去短暂的喧嚣和人气,接送乘客的,多数是步行,在挥手示意间,在大声嘱咐间,列车启动,车厢内一阵热闹,安放好行李,座位附近的人,开始攀谈起来。
这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在经过短暂的攀谈交流后,大多数乘客竟然能攀上一些亲戚熟人关系,于是,气氛开始热烈起来,各种自带的炒瓜子、煮洋芋开始互相分发,一路热热闹闹奔向远方。
那个时候,90年代末左右,我绿皮火车坐得多,六盘水到昆明的,曲靖到喜鹊乐的,是出行的首选,无他,便宜而已。
找一个顺向靠窗的座位坐下,将玻璃抬升起来,看着远处不断后退流逝的风景,那些在地里劳作的农人和远山,那些白云和流水,那些村庄和原野,让思绪随着铁轨,不断地扩散。
身边是熟悉的乡音,听着农民伯伯阿姨说着他们的家长里短,分享着他们几十年的人生智慧,在短暂的旅途中,深切感受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短短的一节车厢,尽然能聚起形形色色的人,车里的人总是不停地上上下下,如同人生的人集人散,有上曲靖看病因而愁容满面的人,也有去走亲戚兴高采烈的人,更有走南闯北的江湖人,在大声和周边的人谈论着所见所闻,绿皮火车,其实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浮世绘。
现在的高铁动车,速度越来越快,车窗已经不能打开了,每一个乘坐的人,更多是专注于手机,时间长了,大多昏昏欲睡,完全没有那个特殊年代的绿皮火车的自在悠然。
沾益、松韶关、格以头、小箐、基长、大松树、文阁……坐绿皮火车的时候,这一个个站名那么熟悉,可惜,随着时代发展,记忆中的那些偏僻小站,有的退出我的记忆,也有的从地图上消失,当不再有轰隆隆的绿皮火车驶过,不知道这些小站,还能在时光中矗立多久。
遥望岁月深处,我忽然发现,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一代人的岁月都有其站点,当初那些梦想和追求,就像曾经的CD,寻呼机、各种碟片,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而绿皮火车的退出历史舞台,何尝不带走好一部分人的记忆。
人生是一段旅程,终点总会达到,路上的风景也会遗忘,故就残存的记忆,记录下那一趟时光深处,穿行在云岭大山深处的绿皮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