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李勤孙石庆通讯员尹永波文/图
工程技术人员在集中供水点查看设施设备运行情况。
据《师宗县志》记载,1949年前,师宗仅建成小型滚水坝11座,0.1—0.3立方米/秒引水渠3条。实灌农田1140亩,建成倒虹吸1座,全长400余米,受益100余亩。县志中特别描述到,龙庆集镇因灰岩遍布,渗漏严重,是省内列名的缺水区之一。1979年以前,逢干旱年景要到5公里外挑水,青壮年劳力每天都为吃水问题而奔忙。学校被迫停课,机关不能正常办公。如今,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0%,集中供水率达85%,供水保障率达95%。
来到大同街道溜子田水库,清澈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而处在40余公里开外大山深处的龙庆乡扯寨村委会小扯寨村,群众只要轻轻一拧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做梦都想不到,我们这样的山村会吃上自来水。以前一到干旱季节,要翻山越岭驮水背水。”村民张定华说。
攻克“木桶效应”
从龙庆乡鲁西克村向下望去,看得见滚滚奔流的南盘江,看得见宛如玉带的黑尔河,但居高临下的鲁西克村却满山遍野没有一个水源点,祖祖辈辈只能望“水”兴叹。人畜饮水一直处于“等水基本靠天,舀水全盘靠淹”的窘境。
“龙庆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乡水资源匮乏,是全县唯一一个连一座小(一)型水库都没有的乡,也没有有效的水源点。”师宗县龙庆乡水务所所长宋俊云介绍,“多少年来,龙庆乡的饮水问题一直是师宗县农村饮水的一个短板,可以说解决了龙庆乡的饮水问题就解决了师宗县的饮水问题。”
于是解决龙庆乡的饮水问题就成了县乡水务部门的头等大事。多年来,县乡水务部门始终没有停止找水、论证工作,经过不懈努力,饮水问题得到极大改观。2012年投资近2000万元实施万人饮水工程,从彩云镇法宜村建泵站提水至上补勒村调节水池,通过两条主管线输水至各项目村寨,解决了全乡9个村委会43个村民小组1.5万余人和0.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群众从此告别了“十里八里挑一担,全家老少喝三天”的历史。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供水水源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于是2017年又投资1700万元启动溜子田水库至龙庆乡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能力达2000立方米/天,铺设主管网20余公里,分管网、支管网几百公里,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将水引进千家万户,解决了全乡9个村委会48个村民小组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从此,全乡饮用水有了主水源和备用水源,饮水安全有了双重保障。“我们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892户群众,全部吃上自来水,像我们这样的地方能吃上自来水,全靠党的政策好。”龙庆乡扯寨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查永文由衷地感叹。
水网越织越密
龙庆乡的农村安全饮水变迁是师宗县水利建设的一面镜子。
补强了龙庆乡农村饮水安全这块短板,全县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障率大幅度提升。据了解,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投资7.4亿元,新建阿宜格、花脸岩、天生桥三座水源工程,新建及提升改造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千人以上46处、千人以下272处。实现全县110个行政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23547处,其中,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611处,分散式供水22936处,受益群众37.1万人,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0%,集中供水率达85%、供水保障率达95%。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县吹响了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的号角。据悉,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015年,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仍达30万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县人民群众喝上安全、干净、合格的饮用水,师宗县千方百计提升安全饮水覆盖面。按照“人力取水半径不超过800米,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人均用水不低于35升/天”的标准,全面摸清全县水资源状况和群众安全饮水状况,并因地制宜、因水施策,有步骤、有计划解决群众饮水不达标问题。竹基镇在阿宜格水库、小河水库建成投入使用的基础上,投资2500余万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全镇12个村委会75个村民小组11165户49000余人受益,受益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2%。“自来水通到家,生活太方便了,再也不用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在供水距离最长的竹基镇本寨村委会尖山瓦窑村,彝族妇女顾中秀指着自家的自来水高兴地说。2017年,葵山集镇供水水源出现枯竭现象,致使全镇1.5万名农村人口饮水出现困难。为此,师宗县筹资1760万元从摩西河水库跨区引水,铺设主管道22千米,解决了葵山镇8个行政村3.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正在建设中投资达1.72亿元的天生桥水库,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决雄壁镇、葵山镇、彩云镇、漾月街道4个乡(镇、街道)15个村委会1.36万亩农业灌溉用水及3.2万人、6.6万头大小牲畜的饮水问题。这是覆盖面较广,受益群众较多的民生工程之一,将全县的水网越织越密。
建管并重惠民生
重建轻管一直是水利工程管护的老大难题,为实现“建得起、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目标,确保民生工程久久为功,持久惠及民生,师宗县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着力加强水利工程管护,全面发挥饮水工程效益,建立健全了二级督察、三级河长、四级治理体系,落实县、乡、村河长272名,全县24条河流18座水库4条重点渠道纳入河长制管理,确保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坚持管护机制的建立与工程实施方案同时编制、同时审批、同时实施、同时验收的“四同时”制度,确保工程建成后有人管护、维护。根据不同类型合理确定工程管理模式,以国家投入为主、群众自筹为辅的水利工程,采用用水合作组织、承包、租赁、委托等管理模式,确保工程有人管理维护。利用国家补助资金修建的“五小水利”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的管理体制。着力推广节水设施,推动智慧水务发展。目前,全县在部分农村推广使用智能水表11000余只,既节约用水,又实现水费收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