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编的记忆里,有一种被称为“馓子”的面食,就是用菜籽油炸香成形后,称斤卖的那种,买回家后,把馓子撕成小块,用红糖水泡着吃,能补血益气,尤其没牙的老年人、产后虚弱的妇女和血糖低的人群最适合。所以每当亲戚家生小孩,或者小孩满月,外婆总是会背上大大一筐馓子去做客。
因为以前去亲戚家做客都是一整天,宴客的亲戚也会在晌午的时候做一道红糖馓子卧荷包蛋来招待宾客。虽然那时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到现在依然印象深刻。
为什么让人记忆深刻,主要是那种现炸现卖的香味让人久久不忍离去。看着炸馓子的人熟练地把拉好的面往锅中一放,再用特制的木片三下两下地把放入锅中煎炸后立即成形的馓子捞起,最后一扎一扎地整理成堆,经菜籽油煎炸过后的香味久久不能飘散,实在让人不能挪步。
近两年,也去老街闲逛,却很少看到馓子的身影,大概不值钱,所以没人买,故此断却“生命力”,自然夭折了。老街街口仍然有卖,却再也看不到当年热闹的景象了。
当年探亲访友,探视病人、老人,几乎是必备的礼物,大气、分量足,又实惠。在物质资源不丰富的当时,以馓子、米花为礼物的人不在少数,中国传统送礼喜欢大包小包,体现“有面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改送“红包”了,轻巧、方便,却丢了很温馨的“人情味”,偶尔想起来不免感到岁月蹉跎,传统的东西不见了,亲朋好友间也失去了当年那份纯情与率真,都直奔“人民币”去了,用人民币去衡量一切,让人不免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