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后汉书》卷五十二:“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爱登其质。”
7月底,连日绵绵阴雨,并没有浇灭会泽县雨碌乡白彝村大塘子小组村民熊庭伟一家的喜悦之情。29日下午,雨刚停,他就捧着一大包糖果,找驻村扶贫工作队报喜“我们一家马上就要搬出大山进了城”,反复叮嘱要到家里来喝乔迁之喜的喜酒。
衷心的感谢、热情的邀约,这些都是曲靖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成效的生动注脚。自2018年起,驻村工作队就和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如今,基层组织强了,群众口袋鼓了,乡村建设美了,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正和广大村民一起用情、用心、用力书写春天的故事。
一心一意帮群众
“驻村就要当好老百姓的贴心人、知心人”
2018年,驻村工作队刚进村时,白彝村土路曲里拐弯,土房凌乱失修,村庄一派凋敝。满腔热情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实在没想到,比想象中要差那么多。
工作了30多年的老队长徐天国、当兵10年的队员张景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许馨予三人都是骨子里不服气、不认输的人,越是困难越向前。到达村里的第二天,工作队就卷起裤腿、挽起袖子、俯下身子,翻山越岭、爬坡越坎,跑遍了19个自然村的山山水水,走进了贫困的家家户户,拉家常、攀亲戚、交朋友。不光如此,他们还探索开展院坝会、夜会、座谈会制度,每月1日晚上,召集党员和贫困户代表,听意见、听呼声。
当工作队在走访中看到群众喝着沟渠里漂满落叶的水,看到留守在家的年迈老人行动不便难以挑水而不敢多喝水的时候,他们坐不住了,因为在群众的眼神和话语中无不表露出对自来水的渴望。解决饮水问题成为驻村帮扶的首要问题,为了水,驻村工作队四下奔走,多方联系,反复协调,跑项目、忙测绘、干预算、监施工,四处忙活下来,自来水入户项目下来了,群众喝上了甘甜可口自来水。
当通水那天,地处最远的大凹子小组六旬老汉邓正福专门步行10多公里来到村委会,饱含热泪地感谢驻村工作队,送来自家种的花红。皱巴巴的果子,颤巍巍的手,大家不禁眼睛一热,拿起一颗不管苦涩就吃了下去。驻村工作队长徐天国后来说:“这哪是花红,这是乡亲们的感情,是我们干事前行的最大动力。”
一年前,当驻村工作队提倡开院坝会那会,参与的人还不是很积极。一年过去了,每次院坝会都挤满了群众,大家都想找工作队反映情况,不管是个人困难还是集体难处,都想找驻村工作队聊聊谈谈,拉拉家常。因为在这里,他们的话说了管用,驻村工作队想听愿听。
正是有了想听愿听,听了就做。慢慢地,群众眼中的外乡人,渐渐地变成了自己信任的人,甚至是亲人。村民私下里都说,市里来的官还真行,一点架子都没有,像个老支书的样。走在村里,群众老远看见就打招呼,有啥事也乐意跟他们说。
大山脚小组独居老人付桂珍房子漏了找工作队诉苦,白鱼小组代兴有被人骗了第一时间也是找工作队帮忙,大地头小组残疾人吕国龙发展产业遇到困难也向驻村工作队求助,路边小组代兴亮想不通易地搬迁找工作队说说,青松小组代石兰老人家里有矛盾还找工作队协调解决,甚至就连家里电视坏了第一想到的还是工作队。从家庭困难到琐碎小事,从思想问题到生活难题,都愿意找工作队的唠唠聊聊。这样一来,工作队就像陀螺连轴转,但心里却是甜的,在他们看来:“驻村就要当好老百姓的贴心人、知心人!”
正是在这样的忙碌中,白彝村的10.25公里村组道路硬化了,12个自然村的村民喝上了自来水,40盏太阳能路灯安了起来,爱心公益超市建起来了,40台电视发放给贫困群众。正是在这样的忙碌中,驻村工作队成了名副其实的白彝人。
一招一式争红旗
“组织涣散了,党员迷失了,还怎么发展致富”
这是让驻村工作队最意想不到的一次党员集会。
去年5月中旬,驻村工作队提议召开一次党员大会,集中研究白彝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规划。结果让人没想到的是,等了半小时,等来几个党员。随后的调查,更让人心凉,有些党员一年到头连党费都没有交过,甚至不知道交多少党费,更有些党员每天靠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这样一次无疾而终的党员会,让驻村工作队队员张景喨在会上第一次发了火:“组织涣散了,党员迷失了,还谈何发展?谈何致富?谈何脱贫?”一连串的发问,不仅让驻村工作队警醒起来,更感受身上千钧压力。
压力就是动力,重担就是责任。找到了病根,重在对症下药,在部队服役10年的张景喨,对党建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的倡导下,驻村工作队为白彝村党建开出一剂猛药良方。
——大力开展党员达标工程,对照党支部工作条例,从正规组织建设、严肃组织生活入手,逐条标准对照检查,逐项内容细化完善,逐个流程统一帮教,对组织生活、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党员管理、党建促脱贫等20多项具体内容进行了规范,补充修改文件30余份,推动组织建设更加强健、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大力开展党员致富工程,从白彝村当地的辣椒、烤烟、养蜂、中药材等各个种养行业中,遴选“有信念、有思路、有能力”的党员担当致富引路人,一方面大力给予政策、技术支持,同时一有机会就带着他们外出参观考察,开眼界、换思想,真正让党员起到“致富一人、带动一片”的作用。
——大力开展党员评星工程,创新实施党员积分管理和星级评定,设立政策宣传、人居环境、文明新风、致富脱贫、安全保卫、监督检查等20多个岗位,将所有无职党员一一进行定岗定位,同时区分理想信念、政治素养、履诺践诺、为民服务等四个主要方面,每季度对所有党员积分进行审核排名,倒逼所有党员“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指标”,形成争先创优的氛围。
经过这么一摆弄,白彝村的党员队伍大变样,再也不是“领导班子一大片、一个干活其他看”“党员队伍一大群、无所事事普通人”,而是在工作中冲在前、干在前的逐渐多了,勤劳致富的能手、好手逐渐多了。
就说支部副书记耿云才,少言寡语,过往就因为带个“副”字,很少管事。去年,身为养殖大户的他就负责养殖业。说白了,就是带动周围10多家贫困户养殖。耿云才的认真劲让村民们直竖大拇指。哪户啥时生了小羊,谁家新买几头猪,哪家的牛又可以卖了,耿云才门清。一年下来,这些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如今在白彝村像耿云才一样,已有烤烟致富带头人王怀明、辣椒种植带头人吕国美、土蜂养殖带头人陈发柱等10多名党员,在个个特色产业中领头致富。
再说,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更是大变样。不仅党费日,积极主动缴纳党费成为所有党员雷打不动的自觉行为,而且参加每两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更是积极主动。今年5月中旬,面对特大干旱天气,白彝党总支组织了一次“抗旱保苗党员在行动”主题党日活动。所有党员,从70多岁的老党员到刚入党的新党员,人人冒着烈日,在抗旱一线挥汗如雨,争先恐后扛皮管、接电机、浇水灌苗,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没有一人叫苦喊累。
就连年龄最大的山口子党支部书记陈亮云也不顾身体不适,来回步行8公里,一干就是一整天,他深有感触地说:“除了每年交几次党费去村委,以前很少有活动,几乎都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党员。如今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定期开会活动,给党员户评星挂牌,感觉很荣耀,再不带头干好工作怎么行!”陈亮云的话就是广大党员的心声,更是行动,一年多来,白彝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号召力大大增强,还成功创建为“基层党建红旗村”。
一枝一叶总关情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扶贫的大事要事”
驻村工作队队长徐天国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当了9年的老师,队员许馨予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攻方向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他们都是从农村成长起来,这一次走进农村,如同久别的游子回到魂牵梦绕的农村,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教育,影响孩子们。这是作为曾经老师的他们最大愿望。
在这里,白彝小学校是漂亮宽敞的,但里面的陈设却格格不入。70年代的低矮破旧课桌、四个人挤一张床的高低床、没有电脑室、没有图书馆,学生们多是活跃的,酸甜苦辣还压不倒他们,但驻村工作队却为这个操碎了心。因为在徐天国队长看来:“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扶贫的大事要事,教育上去了,代际贫困自然就没了!”
为了最大的愿望和心中的大事,驻村工作队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缺图书馆,许馨予就四处联系,多方打听,通过个人资源联系同学、朋友和书店。那段时间,她像着了魔似的,遇到每个可能的机会,都死命抓住,盼着希望能获得图书捐赠。她后来回忆说,那时候做梦都在梦图书。终于在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她接到了研究生同学转来的电话,说图书馆有着落了。听到这个消息,她兴奋地跳了起来,像个小女孩,大家说这是扶贫人才懂的欢乐。
课桌教具落后,张景喨就自告奋勇把这个任务揽过来,找同学帮忙,向战友请教,上网求助。虽然经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还是丝毫不气馁,一觉醒来还是执着地“广撒渔网”,有人说他过于执着,他却说,我是当兵出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决心,更是信心。正是有了这份执着,苦心人天不负,广州的爱心企业和深圳的爱心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
正是有了驻村工作队的执着,学校正慢慢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愿望也正在一点点实现。今年1月,云南士恒基金会捐赠的诚明图书馆正式落户白彝小学,图书4000多册,价值3万元;4月,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捐赠的太阳能热水器、100套崭新课桌、25台电脑全部到位,电脑室建起了,老旧课桌淘汰了;5月,深圳爱心人士为小学生送来了114套鸭绒暖被。
在诚明图书馆挂牌开馆那一天,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干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稚嫩的脸上到处洋溢的幸福灿烂的笑容。正如《礼记》中说的一样:“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也是诚明图书馆的由来。当所有小学生共同诵读这句话的时候,驻村工作队虽然历经波折,但心里很甜,因为在小学生天真烂漫的笑脸上,看到了自己心中最大的愿望正在慢慢实现。
正是如此,驻村工作队用心用情带来的变化远不止硬件上的变化,更多是小学生心灵和精神的蜕变。村民代兴苍说:“以前孩子上学调皮捣蛋,自从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耳濡目染,看到学校变化,孩子就变了个样,成绩也提高了一大截。听说徐书记和孩子有个约定,希望孩子考大学到昆明去,他在那里等孩子。”
一点一滴为富民
“只有致富路子宽了,老百姓才能腰包鼓了”
离开村委会6公里的大地头小组,100亩辣椒示范基地郁郁葱葱,500米之外的青松路边小组紫丹参基地,300亩的中药材,青绿相映,长势喜人。
一年前,给单位提交完入村调研报告,驻村工作队就伤感了好几天,不为别的,就为眼前的破败景象。集体穷,村民也穷。有点本事的,早就跑到外头闯。待在家里的,多是种点粮食打点零工,一年到头勉强温饱。城乡的巨大反差,深深地刺痛了每个人的心,鞭策着他们绞尽脑汁想办法、找路子。“只有致富路子宽了,老百姓才能腰包鼓了”这是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的第一责任,但调查走访之后,心先凉了一半。从村干部到村民,普遍怀有4种情绪:抵触、冷漠、担心、害怕。
“不能轻易改变村里原来的产业结构,发展新的产业,否则,群众生产管理技术跟不上,万一失败了无法交待。帮包期限总共3年,发展周期较长的产业,效益无法保障,群众也不会认同。”摸清了乡亲们的心思,驻村工作队琢磨出个“三部曲”:示范引导,让群众看到好处;群众参与,让大家得到实惠;自由发展,让市场发挥作用。
推广辣椒种植,就走了这样一盘棋。但就是这一步也费了一番心思。单位出资3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启动资金,但怎么花,种什么,没有定论?听说友邻乡的当归产业做得好,就去考察;打听到邻村正在发展云参种植,就去学习;得知有乡镇发展的软籽石榴卖的好,就去取经。就这样,前前后后跑了上万公里,反复比对多个产业,精细算账,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最终确定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的辣椒。
意见统一,土地流转了,辣椒种植却是大费周折。先是持续干旱,只能抗旱移栽;随后又是虫害,接着又是连日阴雨,辣椒病害。从确定辣椒种植那天起,驻村工作队就一心扑在辣椒地里,早出晚归,融入群众中:冒着烈日,一块浇地栽苗,合力推粪打药;顶着风雨,一同查看病害,共同施肥。
那段时间,大家想的都是辣椒,也为辣椒付出了不少,由于强时间烈日炙烤,脸和脖子晒黑了、晒伤了、晒脱了皮。驻村工作队队员张景喨更是对辣椒达到痴迷的程度,加了省农科院的好几个老师微信,订了十多种养猪辣椒种植杂志,谈起种植头头是道,俨然一个“辣椒土专家”。村民代兴党说:“有些活俺们自己都嫌累,市里来的干部带头干,精神比我们都好!”
正是有了这些土把式,白彝村的产业初具雏形,正在孕育结果,届时村集体、贫困户都有了稳定收入。但驻村工作队的产业梦想远未停止,下一步还要发展蜂蜜养殖、苦荞种植。
驻村一年多,白彝村有了不小的变化,源于驻村工作队员的真付出、真奉献,他们背后的牺牲,非一般人可承受。工作队长徐天国常年吃住在村,家中年迈的老人难以照顾,就连岳母的最后一面都没见上;工作队员张景喨刚从部队转业,本想结束分居10年的生活,结果因为驻村再次分居,抛下即将分娩的妻子就奔赴贫困村;工作队员许馨予才新婚蜜月都还没度,就脱下婚纱来到村里准备迎检。这一年多来,他们做不了父母的好儿女,当不成儿女的好父母,成不了丈夫的好妻子,但无一例外是驻村的好队员,贫困群众的知心人。
这就是驻村工作队的初心,用真情、动真心、下真功,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张景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