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书人,最喜欢的是什么?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书!
我的家乡常熟是一个诗书之乡,出过赵用贤的脉望馆、毛晋的汲古阁、瞿氏五代的铁琴铜剑楼。少年时期,我的一个姑姑出嫁,我随着嫁船到了她的夫家,见到他们家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从此,姑姑家便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到了她家就是读书。姑姑的公公婆婆都是和蔼的老人,我去读书,他们都笑脸相迎。今天,两位老人都已不在,我深深地感念他们,他们不是大学者,只是乡间的普通农人,他们家里的书很普通,却在我稚嫩的心间埋下了读书的种子。
常熟脉望馆藏书楼
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的荒芜使我一直处于无书可读的饥饿状态。整个中学时期,我的阅读就是学校办公室里有限的几张报纸,每天中午,老师们休息的时候,同学们都在操场上打球,我则躲进老师的办公室读报。那时候的报纸版面稀少,很快就读完了,时间还早,我就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语法规则,对着那些句子分析起了语法结构,经常会在报纸上画满了各种符号,老师倒也没有责怪过我。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初,那时我已经在村里担任小学民办教师。各种各样以前闻所未闻的图书扑面而来,这些在北京、上海出版的新书,在县城的书店里基本都能见到。当一些多年未见的文学名著摆上柜台时,总是会被读者一抢而空,也经常把我当老师得到的一点补贴掏得一干二净。
号称“远东第一书店”的南京东路新华书店。
1981年,我进入了大上海,刚在上海立足,我便来到有名的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对于这家在当时号称远东最大的书店,我并不陌生,在农村时我就经常向它邮购图书,每次都能得到满足。那时候,我还住在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小房子里,到书店去很方便,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在那里泡上半天,像燕子衔泥一样,越来越多的书进入了我的收藏,我的藏书也渐渐多了起来。因为居室狭窄,有的书我不得不放到了郊区的朋友家里。但令人叹息的是,几年以后,当我有条件放下这些书的时候,再找朋友,那些书却已不知去向。虽然这些书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珍品,但是他们浸透了我年轻时候的情感啊。
1986年9月6日至20日, 1986年上海书市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整个八十年代,走出了文化饥渴的年轻人对读书产生了强烈的渴求,我白天上班,晚上读书、写作,生活显得很充实。改革的春风沐浴着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尽管那时候的生活还比较贫困,但大家似乎都看到了光明的前景,人人都在努力不让自己在国家的飞速发展中掉下队来。读中学时在老师办公室阅读报纸的爱好在这时候派到了用场,我进入上海一家报纸工作,当年对报纸版面的研读使我很轻松地掌握了在的铅排时代必需具备的画版技巧。但这只是我在报纸工作的主业,在中学无书可读的时候对着报纸进行语法分析的这个“怪癖”这时候派到了大用场,我在全国很多语文刊物上应邀开设了语病评改的专栏。其时,上海辞书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本新词新义词典,专门找到我要我参与。那时候,我正在谈恋爱,我们的恋爱基本上是在图书馆里度过,为了寻找可以收进词典的新词,我带着恋人广泛地阅读各种报刊,摘录并且给出准确的词义解释。这本词典出版的时候,我也开始筹备结婚,而出版社提供的稿费正好用来解决了婚事开支。
1998年12月30日,位于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开业。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出现,我也被裹挟进了这个市场,成了上海一家著名的财经媒体的编辑。瞬息万变的市场使我的神经日夜紧绷,我追踪着市场的变化,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将最准确的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尽管工作很忙,我仍然没有忘记读书,仍然关心着读书界的各种信息。
图书出版越来越繁荣,但是也给买书造成了“麻烦”。全国一年出新书10万余种,再大的书店都已经不可能将所有的新书全部展示,而好多新书则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为了不遗漏我喜欢的好书,我订阅了几份读书类报纸,像雷达一样关心着新书的出版。每到一个城市出差,我不是热衷于到风景区游览,而是更喜欢在街头寻觅各种书店,这总是能给我带来意外之喜,今天我的藏书中有不少是在各地的的小书店里买到的。它们被放在角落里已经不被人注意,但我总是能够将他们在茫茫书海里寻找出来。而当它们进入我的书房时,我相信它们也是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愁的不是买不到书,而是担心很多好书与我们擦肩而过。但是,网络的出现及时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惑,这也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幸运。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足不出户,买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这是时代的发展赐予我们读书人的福气。当然,每年夏天逛逛上海书展,以及上海众多的民营书店,也是读书人的好去处。
2017上海书展现场。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读书条件,除了自己买书以外,图书馆事业的发达也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便利,当年我沉浸其间的上海图书馆早已搬到了淮海路,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图书馆,而就在几天前上海公布的一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中,位于浦东花木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刚刚破土动工,我们再也不会为自己读不到什么书而遗憾,只是需要为时间不够用而发愁。
上海图书馆东馆鸟瞰效果图。
但尽管有了各种图书馆,我仍然像很多读书人一样,习惯将好书收入囊中。今天,我已经藏有1万余册图书,面对着满屋的书架,欣赏着我的藏书,我就像一个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一样,感到了无限满足。但是我依然没有停下买书,我的生命已经融入书中,就像一位我尊敬的藏书家所说,哪怕知道自己明天要死了,今天看到好书,仍然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我收藏的图书年代最久的就是70年代初、80年代初的版本,只是因为它们陪伴我走过了青葱岁月。我多次搬家,但从来不舍得丢掉一本书,那些书跟随着我从乡下的煤油灯下走出,到今天仍然在我的身边。我期待着有一天,有哪位小朋友因为喜欢读书而来到我家,我一定会像我少年时姑姑家里的那两位老人一样,向他畅开我的藏书,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能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能塑造时代的精神面貌,我的读书之旅,某种程度上正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社会和文化极大发展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