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贾布看展|葛姆雷雕塑展:为什么不让这些雕塑站到江边呢

[复制链接]

元老勋章管理团队公民勋章记者勋章顶帖狂人新人明星

十佳老中医

薄荷 发表于 2017-9-27 11: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艺术展览越来越多,怎么选择?怎么看?怎么评?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在原来每周“评展·资讯”的基础上,再次推出系列评展专栏,力求以独立态度多角度深层次看展评展。本期推出的是策展人与特展研究者贾布的“和贾布看展”专栏,评述的是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同时也特别邀请到专业嘉宾、雕塑家杨冬白参与。


名称: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票价:100元/人
推荐度:
优点:《呼吸的房间IV》《走廊II》两件作品有令人难忘的空间体验
缺点:作品数量不多。人形雕塑《临界物质II》在布展上并没有真正体现出龙美术馆的地景优势
专业嘉宾丨杨冬白
雕塑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科带头人
东方思想使天主教家庭出生的葛姆雷,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来与去”永远是他作品的重要命题——“身体与空间”——冥思和探求。他以“我想要将身体看作一个可存在的空间,而不是一个已知的物体”作为雕塑的载体做艺术的全方位创作,每一个“身体”形成的场,与空间形成互应,激发新的生命力。
观众个案简报
王小姐,交互设计师,平时有看展览的爱好
特征1:出于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积淀(王小姐本人偏爱现代艺术,尤其是个别英国艺术家的作品),对是否去看某个展有个人较为稳定判断(“我看了些展览照片,觉得这个展览可能会让自己产生共鸣,所以就很有兴趣去看看。”)
特征2:单人票价100元是价格敏感度的临界点(“这次门票可以接受,100元以下的都没什么问题,110元以上的就要看艺术家是谁了,150元以上的就不太可能了除非我去追星哈哈。”)
特征3:非专业人士,但对不熟悉的艺术领域依然很有求知欲,普通导览手段无法满足(“展览中放映的纪录片很有信息,能让我直接体会艺术家想表达的。虽然展墙上的文字我也会看, 但我觉得它们能提供的信息远远不够。”)
贾布:作品如此安静,就需要配超级大的画框
喜布文化创始人,“和贾布看展”发起人,策展人,特展研究专家
葛姆雷在龙美术馆的展览,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尤其是看过他的作品在其它地方展示的图片之后,更加觉得怪怪的。我想了很久,问题可能出现在展陈上。雕塑所放置的空间就好比是雕塑的画框,两者互相赋能,才能营建出作品的小宇宙。葛姆雷这个作品如此安静,就需要配超级大的画框才显得出效果。而展览的现场,“人”有点多。
艺术家:嬉皮士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大家
一般观众开始知道葛姆雷可能是在2003年,他的大型装置作品《亚洲土地》在中国的4个城市巡展,其中一站就是上海。
葛姆雷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1950年出于生英国,1979年成为职业艺术家,1994年获得透纳奖(英国当代艺术领域最为重要的奖项,没有之一),2014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封号。
葛姆雷是典型的在嬉皮士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70年代初期,20岁出头的葛姆雷在印度待了3年,这段非常重要、被反复提及的经历,成为他后来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重要的滋养源泉。葛姆雷在艺术创作中所强调的“身体即空间,空间即物体”,都和这段经历有着清晰的脉络关系。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
作品:身体即空间,空间即物体
这次龙美术馆的“静止中移动”,作品并不多,如果把60件人形雕塑《临界物质II》算为一组的话,整个展览中大约有10件/组雕塑装置作品,另外还有一些从葛姆雷的雕塑概念衍生出来的小件纸上作品。


《临界物质II》
展出的雕塑装置作品紧密地围绕着葛姆雷“身体即空间,空间即物体”的思考与创作。《临界物质II》是一组铸铁的真人大小雕塑,由12种不同人体形态构成,一共60件。《自由落体III》、《爆发II》和《冻结 III》是以人的形体为原点,结合后来葛姆雷反复使用的六边形。


《自由落体III》(左),《爆发II》(右)


《冻结 III》(图片来源于网络)
《呼吸的房间IV》和《走廊II》是两件现场体验感非常强的作品,它们都允许观众进入作品的物理空间,并能明确地体会身体、空间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光的变化在这两件作品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展览内容分为知识型和体验型的话,“静止中移动”是一个典型的体验型展览。作品并不费解,也不需要观众有什么知识储备,就算对葛姆雷本身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很容易地从这些作品体会到艺术家的思考重点以及想要通过作品传达的情绪。


《呼吸的房间IV》作品局部


《走廊II》
展陈:“人”有点多
一个展览,越不依赖知识,就越依赖空间,越依赖布展。
整个展览中,我最感兴趣的是60件人形雕塑《临界物质II》的布展。这组作品占据了美术馆最重要的两个空间,布展手法分为四类:线形排列,扎堆叠放、天顶倒挂,散点放置。这些方法都曾在多次展览中使用过,运用得已经相当成熟。
龙美术馆的空间是非常“强烈”的,结构即造型、材料即表皮,透着一种绝对理性的冷峻。葛姆雷之前的上一个展览是中国雕塑家展望的“展望:境象”,那个展览上,因为作品的体量感足够大,作品和空间体量也很协调。关系协调的时候,观众就不会意识到空间问题的存在。
但是在看到葛姆雷这组人形雕塑时,空间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这些人形雕塑只有准确的身体大形(也就是身体的空间),几乎没有细节,单体来看,是一个安静、内敛、微弱的人体雕塑。当它们排成一条线或者堆叠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个大作品,是“大作品”的整体在和空间对话。但这些人体雕塑独立存在时,它们如此弱小,又怎么去hold住周围那个庞大的空间呢?


《临界物质II》


《临界物质II》


《临界物质II》
在与专业嘉宾、雕塑家杨冬白,以及设计龙美术馆的建筑师柳亦春交流时,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在散点放置的这个地方,“人”有点多。
雕塑所放置的空间就好比是雕塑的画框,两者互相赋能,才能营建出作品的小宇宙。葛姆雷这个作品如此安静,就需要配超级大的画框才显得出效果。
看到图片上葛姆雷的这些作品放在海滩上、悬崖上,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冲击着我。这种力量来自于静谧的作品和和广袤荒凉的地景之间的巨大反差,来自于强烈的空间虚实对比所形成的张力。


葛姆雷作品:Another Place 3(图片来源网络)


葛姆雷作品:Horizon Field(图片来源网络)
回到龙美术馆的展览现场,那些一个雕塑和一整面大墙对话的形式,和那些像打酱油一样三三两两聚合在一起的形式,前者的营建出的力量和情绪就要明显强烈得多。
奇怪的是,龙美术馆紧靠着黄浦江,建筑外的地景——那个画框也算是相当壮阔了,为什么不让这些雕塑站到黄浦江边上去呢?(END)


左起:专业嘉宾杨冬白、贾布、互动嘉宾王晶
【和贾布看展】
“和贾布看展”的国内部分,主要立足上海,每个月会挑选几个认为有价值的展览,邀请在相关内容领域的权威专家作为专业嘉宾一起评点判断。国内部分,每个展览还会通过微博和微信公开招募的1-2名看展爱好者。这个由特展专家、内容专家和普通观众组成的“看展团”,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看展并进行交流。
“和贾布看展”的国际部分,是一年6次左右的国际看展旅行计划,9月14日到10月5日,“和贾布看展”国际部分将开启第二季的旅程,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为主要目的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