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糗案》:一道荒诞的虚拟难题

[复制链接]

公民勋章记者勋章

花言巧语 发表于 2017-9-22 11: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喜欢刑侦的题材的人或许并不如喜欢言情和喜剧类影视作品的多,但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喜欢“破案”,案件里不一定非要有血淋淋的尸体,判断是非就足够让人伤脑筋的了。
和日常中无数潜在反转可能的大小事件不同,呈现在电视上的故事不仅仅清晰度更高,而且早早就安排好了结尾,中间经历的数次反转,不过是让人兴奋起来的调味剂,对推理故事的结局进行预判远比就社会新闻做出是非判断令人更有满足感。
或许正因如此,美国名嘴斯蒂文·扣贝尔才在艾美奖颁奖里的开场曲中歌唱电视剧比现实强。
推出过数部罪案纪录片的Netflix最近延续这股热潮,面向观众给出了一道名为《美国糗案》(American Vandal)的虚拟难题,不是美国罪案、不是美国恐怖故事,而是一桩发生在高中校园里略带喜感的荒诞故事。


去年三月十五日,星期二,是美国加州海岸边的汉诺威高中例行行政日,学生没课放假,教职员工在校开会。
这天下午两点到两点半的半个小时时间里,有人在学校停车场上的二十七辆私家车上用街头涂鸦用的颜料喷绘了二十七枚巨大的、红色的男性生殖器图案。
生殖器涂鸦除了让学校里的教师感到羞耻之外,也造成了十万美元的经济损失。满停车场的红色蘑菇头通过视频网站疯狂地在网络上传播,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这项人为的视觉奇观引发了媒体的惊诧和校方的哗然,校方高度重视此事,组织调查。由于这一期间学校停车场的监控录像被蓄意删除,借助排查,经过证人指认,学校董事会锁定了该校高年级学生迪伦·麦克斯韦尔。


像Netflix此前出品的结合真实案件拍摄的纪录片一样,仿照纪录片模式制作的《美国糗案》从海报设计到拍摄方式都和去年讲述东欧针对儿童犯罪的《真相的阴影》(Shadow of Thurth)以及今年揭露教区牧师性侵儿童案件的《守望者》(The Keepers)如出一辙,叙事模式也是常见的纪录片版倒三角体,先抛出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接着描述嫌疑人特征,再接着发现案件中的重重疑点,最后给出发人深省的结尾。
在拍摄方式上,聚焦美国高中生活的《美国糗案》并没有贡献出任何新意,这让整部伪纪录片丧失了晋身佳作的机会。但就内容本身而言,《美国糗案》仍然具有相当强的可看性。


多数人在日常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推理并推导结论时,通常会将重点放在嫌疑人的动机上。《美国糗案》中的校方也是如此。
嫌疑人迪伦·麦克斯韦尔作案动机充分。停车场二十七辆私家车虽然全部惨遭涂鸦,但只有一辆车的左后侧轮胎出现爆胎现象,而这辆车的主人正是十余次将迪伦留堂的西班牙语老师。
此外,迪伦此前在校内有过数次在白板上涂画男性生殖器官图案的记录,算是有“犯罪前科”;虽然被全校师生视为显而易见的白痴,迪伦却是全校数百名师生中仅有的几个有机会删掉监控记录的学生之一,加上他不靠谱的伙伴给出的不在场证明证言互相矛盾,尚无有力证据推翻校方的假设,最终导致迪伦在等待加州检方起诉之前就被学校开除了。
出于对事件的好奇,学校电视台的两名学生萨姆和彼得,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探究案件的真相,即《美国糗案》。


相比校方欲加之罪的态度,萨姆和彼得的思路要清晰得多。
通过对迪伦此前留下的生殖器涂鸦与“三·一五停车场涂鸦事件”中的生殖器官涂鸦进行比对,萨姆和彼得认为迪伦并不是案件的真凶。当然,仅凭这一点是无法为迪伦昭雪申冤的,他们必须拿出更强有力的证据才行。
可行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推翻所有现有指向迪伦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这种结果大多会变为“证据不足”,比如辛普森杀妻案,由于缺乏直接的定罪证据,检方提供的证据存在瑕疵、证人有种族主义倾向,导致辛普森被无罪释放。
另一种是直接找出真凶。
萨姆和彼得最初使用的方法是第一种,试图推翻现有证据,否定证人证言的可信性,找出案件中的不合理之处……这个过程持续了七集,作为整个故事的尾声,第八集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并像此前HBO出品的那部犯罪纪录片《纽约灾星》一样,暗示了真正的罪犯,过程曲折复杂,结局发人深省。


从故事内容上看,《美国糗案》显得天真幼稚,毕竟探案的主角是两个高中毕业班学生,所有嫌疑人也是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们探究的重点都在那些有漂亮女孩参与的肉体关系上,谁和谁好了,谁想和谁在一起但没成,谁背着谁做了一些不该做的……这些看似和主线故事无关紧要的问题,最终成为伪纪录片得出令观众满意结论的重要铺垫:这些令人头脑和身体其他器官感到兴奋的花边新闻到底是探究真相必须付出的代价,还是挖掘真相这颗大萝卜时顺手带出的泥?谁又应该对这些泥巴伤害到当事人的事情负责?
这两个问题远比外部舆论长期影响当事人使之发生改变的结论预测更加深刻。毫无疑问,当下社会中舆论形象对真实自我的渗透能力越来越强,许多社会学者都在呼吁对舆论影响的限制,以消解虚拟的舆论形象对于现实的侵蚀。但是很少有人考量过发掘真相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这些代价可能造成的其他损害。
大多数结合真实案件拍摄的纪录片,由于以发掘被掩埋的真相为旗号,并不对这种代价加以考量,但《美国糗案》以纪录片制作者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身的行为,编剧以上帝的视角借角色之口说出了对事件的看法,对纪录片这一载体的制作者予以警示,相比这种警示作用,事件的真相变得无足轻重。


《美国糗案》剪辑流畅,表演自然,通过镜头处理和对场景加以区分,让伪纪录片呈现出一种以假乱真的感觉。
由于拎出一个倒霉的傻蛋做主角,故事又发生在高中,充满了美国青春片的喜感,校园故事的轻快感轻轻地覆盖住“刻板印象”的批判性主题之上,在不削弱主题的批判性前提下,提高观赏性——当然,对于一部分观众而言,观赏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作为罪证的涂鸦。
Netflix的野心是将《美国糗案》做成《美国罪案》、《宿怨》一类的系列故事,这些故事都顺应了美国非虚构叙事作为影视展现对象的热潮,没有名人、热点社会新闻事件做根基,拿美国高中蠢人蠢事说事的《美国糗案》多少轻快有余而深意不足,不过和那些仍然靠消费名人、热点吸引大腕加盟出演的伪纪录片叙事不同,年轻有活力的《美国糗案》孕育了更多的可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