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报刊亭   对照记1:高考 文/郭兴良等
返回列表
查看: 932|回复: 1

对照记1:高考 文/郭兴良等

[复制链接]
经验:
0 点

金币:
9764 枚

主题:
9495

我的勋章
资讯小白 发表于 2017-9-9 07: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开栏的话》
文/若水
出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亦或是有着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对同一历经的事的看法,必有各自的独到之处。曾有分别在大陆、台湾、香港成长大的三位学人,写过一本《对照记》,以各自的成长地域为对照,对一些共同的话题各自写出文章,很有意思!
我们仨:郭兴良,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现已“奔八十”;景如画,资深媒体人,摄影、绘画小有成就,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若水,党政干部,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有着共同爱好的我们,常聚一起谈文论史话生活。一天,忽发奇想,我们何不也写一个“对照记”呢,以成长的时间和工作的经历为对照。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约定:每隔三周写出一篇,周六在“曲靖M”推出,主题事先共同商定,关注一些大众话题。开始啦!
《那年高考,我不在乎》
文/郭兴良
1961年,我20岁。
那年我最大的事是考大学,但对这“最大的事”,我不在乎,父母更不在乎。
“不在乎”到什么程度?请看:
镜头一:父母不管
我家祖祖辈辈、包括父母,都是文盲,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在求生存:父亲在矿山出力流汗,为的是每月能挣到20多元工钱;母亲在家制卖凉粉,为了能够糊口。我从小就习惯了他们无力无暇也无能照管我学习,这是常态,高考也不例外。
父母不懂高考,也不寄希望于高考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事实上,从考取大学远走高飞,到他们去世,除享有“儿子是大学生”、“人家儿子是教授”的精神慰藉外,他们从我得到的实惠可能还不如考不上大学留在他们身边好,即便别人羡慕“儿子是教授”,下矿井的父亲起初并不懂,还问人: “教授是干什么的?有没有工程师大?”
那时,高中毕业可以直接参加工作,我也到了法定婚龄,母亲暗中物色了两个农村姑娘,意在我不上大学便选一个成家。
因此,他们并不因高考而将我伺候得像“皇帝”一般,该干的活一点没减少,生活“待遇”也与平时毫无二致。
父母如此,我也不紧张。当然,不紧张不等于不想上大学,而是没有压力。
我当时想:上大学,前程会好;上不了,就工作,再从母亲准备的姑娘中选一个做媳妇,生几个娃娃过日子,也不错。
由于进可读大学,退不愁工作,故没有把高考当作生死攸关的要命事,临考了照样能吃能睡放开玩。
镜头二:备考不急
我理科好,却凭兴趣报考文科;报文科,却为复习理科的同学忙前忙后。
我替老师为他们抄复习题、抄资料,为他们解答问题,正所谓“自己稀饭没吹凉,忙着帮别人吹湯圆”是也,我把此行径视为“学习委员”责无旁贷的应履之职,并享受能够帮老师做事的殊荣与快乐。
要考试了,班主任突然动员我改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称那是“特招的保密专业”,我有点动心,但只有三四天时间复习,风险太大,只好“谢谢老师厚爱”了。
镜头三:回忆不清
正因没把高考当做人生“命悬一线”的要紧事,那年高考便没有“刻骨铭心”,经55年风吹雨淋、野马杂沓,对高考的记忆早已依稀模糊了:
高考那天吃早点了吗(我中小学从未吃过早点)?考场在哪里?怎么进考场又怎么出来的?除语文、俄语、历史外,政治、地理考了吗?监考老师一个还是两个?他们怎么监考的......真是连一点记忆的碎片也捡不起来了!
那年高考,我和父母的这种状态并非特例,普遍皆然。
面对如今万千学子和千万家庭视高考“唯此为大”而伴生的紧张、焦虑、忧思、惶恐、煎熬……我想得很多。
半个多世纪前高考的社会氛围和考生、家长的上述状态,还会重现吗?
《高考,艺考》
文/景如画
1984年我已经工作两年,上大学的梦想慢慢淡化了。我的一位朋友却一直挂在心上。他是前一年考上大学的,春节假期回来,经常听他讲学校里学习的事,常常听得很入迷。他对我说:“今年学校新设了个工艺美术系,你的基础不错,还是去考吧。”他的建议重新点燃了我的热情,这个梦想一定要去实现,通过大学的深造,完成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不过报名考大学要得到单位同意才行,我知道单位是不会同意的,这对我是个难题。于是,我向一位长辈求助,他听完后说道:“想去考大学是好事,年轻人要有自己的追求。你好好准备去考,单位那里不用担心。”想不到他对上大学是这样认识的,在当时可不多见。他的一席话坚定了我考大学的决心。
在这位长辈的帮助下,我顺利地报了名。我要考的学校是云南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包装装潢专业。只报考一个学校,对我来说机会也只有一次。艺术类考试分两次,第一次在4月份考专业,专业过关后再参加7月的全国统考。朋友们也帮我准备复习计划,专业怎么练习、文化课怎么补等等。绘画一直是自己喜欢的事,在高中毕业后没有间断过,业余时间都在坚持写生练习,还是很有信心。文化课的复习相对费力,一切都要从来。为了跟上当年的教程,专门到富源一中申请插班补习。备考时间只有半年,为了完成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准备只有倍加努力了。白天上班,中午礼拜天做绘画练习,晚上到学校上课,回宿舍继续复习,每天都到深夜。好在当时年轻精力充沛,也不觉得太累,效果也不错。
一转眼到了专业考试的时间。曲靖考点设在原来的地区群艺馆(现为市文化馆),到了考场才发现参加考试的人还真不少,他们的眼中都充满了希望。云艺当年招美术系和工艺系两个专业的学生,素描、色彩考是画同样的静物,只是在专业上一个是考创作,另一个考图案设计。考试现场也是情况不断,有的因为紧张打翻了调色盘,颜料洒了一地;有的不小心把水分颜料甩到别人的身上,惹得别人好不高兴;还有的一直在反复修改造型,橡皮擦把纸都擦通了,急的满脸通红。我没有受这些干扰的影响,按部就班地完成色彩和素描。在交图案设计考卷的时候,学校来的监考老师拿在手上看了好一会儿。
回到富源不久就收到学校寄来的通过专业考试的成绩通知,图案设计的得分还比较高。家人和朋友都为我高兴,我们家还没有读大学的,父母对我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兄弟姊妹们也为我鼓劲加油。过了第一关后,也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复习上了,文化统考时也变得不太那么紧张。
八月的一天,文教局的朋友告诉我,你的录取通知书来了,快去拿。
哦,还真的考上了!
《跳出“农门”的一搏》
文/若水
我是1992年参加高考的。那时,高校还没有扩招,考大学还是一个比较难的事,记得我考那年录取比例为14:1,难度可想而知!但若考上,费用少,补贴多,转吃国家粮,家里负担不重,而且毕业后包分配工作或好或坏都会有。于是,高考成了是接下父辈的锄头还是跳出“农门”的一搏。
高中三年,我是憧憬着美好的希望和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一路苦过来的,三年,早5:30起床学习几无漏例,即使是严冬,身着单薄的衣服,先在操场上把身子跑热了再到路灯下背单词、公式。可以说,我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的。
终于到高考了,第一科考语文,读理科的我对语文一直没底,特别是作文,时好时差,自信不足。记得当年的作文是一篇自拟题目的材料作文,大意是史密斯教授上课时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一杯牛奶,他继续讲课,而学生们的精力被打翻的牛奶分散而集中不起来听课,教授说,牛奶已经打翻,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题目不难,而且也曾写过“昨天、今天、明天”之类的以忘记过去、开创未来为主题的文章。我静静地审了几分钟题,最后决定另辟蹊径,从教授处理此事的淡定、方法和启示来谈教育方法,例子也是从身边我熟悉的真实案例正反各举了一个,应该说,作文是成功的,60分的作文(语文总分150分),我得了56分!之后的数学、物理、英语,我越考越从容,顺利地完成了高考。
分数出来了!从老家搭便车需一天才能到县城的我,偏偏所搭的车要在路上宿一晚,第二天才能进城!那一夜,随同车主住一农家店,一夜的风声和虫鸣都被我听遍了,我几乎一夜无眠!
到县城了,迫不及待地奔赴学校,路上尽是同学,有的兴奋有的愁,同学们见到我,先是投来羡慕的目光,熟悉的即争着抢先告诉我,称我考得如何如何好,我顾不得听他们夸赞,赶紧自己去看吧。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我急切的目光紧盯着自己颤抖的手中那些数字!这些数字意味着我成了全县少有的几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我终于跳出“农门”了!
当年高考的一搏,至今仍深刻在我印象里,其影响是好还是不好,真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版权声明:此文属于“曲靖M”独家供稿,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机构或个人均不得转载。已经与"曲靖M"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曲靖M”,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经验:
0 点

金币:
1 枚

主题:
2

我的勋章
朝暮晚霞一邂空 发表于 2017-9-9 07: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教授,曲靖师院的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收藏:16 | 帖子:4万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联系QQ:4783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