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通州进入“倒计时”。
日前北京市官方首次对外披露搬迁方案,首批搬迁单位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机关,第二批为北京市纪委、市监察委、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今年年初,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年底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行政部门率先启动搬迁。
记者从多方消息源获悉,目前各单位已开始谋划搬迁事宜,具体搬迁时间未定,预计在9月至12月间不等。考虑到办公区工程建设进度,市纪委等第二批单位或在2018年底进行搬迁。
根据计划,今年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将投入使用。去年年底,首批约65万平方米办公楼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今年内还将启动建设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
针对公务员最关心的职住平衡问题,官方消息同时透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周边,将分三期配套建设职工周转房。
“五套班子”搬迁
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首次对外披露北京市级机关搬迁方案。
据北京卫视《北京新闻》4月25日报道,日前,市直机关工委、市政府办公厅组织的“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绘就城市副中心宏伟蓝图”系列报告会第四场在市检察院举办。市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市政府办公厅、市住建委负责人分别解读了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进展、机关搬迁及行政办公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和职住平衡情况。
新闻画面中,报告会展示的一页PPT显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机关为第一批搬迁单位,其中市政府机关分两批完成搬迁,第二批搬迁单位有市纪委、市监察委、市“两高”。
这是北京官方首次对外披露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分批搬迁方案细节,此前官方说法一直是“四套班子”机关率先搬迁。
2016年全国两会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李士祥曾透露,2017年年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将按时序搬到行政副中心办公,并带动相关部门搬过去办公,将实现40万人向外疏解。
今年1月,时任北京市代市长蔡奇在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将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抓紧行政办公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年底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行政部门率先启动搬迁。
不过,早在2015年6月,“通州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消息最早传出时,就有北京市政府知情人士向记者证实,基本已确定“五套班子”(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全体搬迁,当时相关部门已开展规划设计和立项,并设计新市委市政府大楼。
两年间,通州定位由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升格为“城市副中心”,如今更与雄安新区并肩成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北京新两翼”。根据规划,通州副中心总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其中行政办公区占地6平方公里,预计建设规模380万平方米。
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周围,规划了三期职工周转房项目,目前已开始招投标。
上述系列报告会同时介绍了三处职工周转房的建设规划。其中一期项目占地约41公顷,提供8030套住房,套均面积60平米左右,最远点至办公区(一期)直线距离约2公里;二期项目紧邻大运河北岸,正对漕运码头景区;三期项目则在东小营、大营村附近。
在多个采购招标网站上,可搜索到项目相关招标信息,性质为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北区)项目”标明计划开工时间为2017年第三季度,完工时间为2019年第三季度。
一期职工周转房提供8030套住房,套均面积60平米左右。
凝聚共识
市属行政单位搬迁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机构最庞大的是市政府机关。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政府机关包括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等25个政府组成部门、地税局等18个市政府直属机构、市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国资委等共45个工作部门。此外,市政府还包括监狱管理局等6个部门管理机构。
据《北京晨报》此前报道,今年底,北京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财政局和市规土委四个市属行政部门或将率先进驻通州。
王亮(化名)是其中一部门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单位目前暂定从9月份开始“先搬一批”,12月底前全部搬完。不过对下属事业单位不会“一刀切”,因为有的机构职能不完全是服务北京,也包括对接全国业务,这类职工可能不会搬到通州,而是留在北京中心城区另觅办公场所。
一位北京市纪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市纪委计划的搬迁时间大概在2018年底,“因为办公区建设工程量比较大,尤其是配套工程也很多,我们就顺延了。四套班子机关作为第一批搬迁单位今年年底搬。”
“刚工作的年轻人可能还好,已经结婚生子、家庭结构稳定的职工,孩子上学、父母养老都在中心城区,每天要花3个小时开车往返通州,各方面成本都很高。”王亮坦言,即将搬迁的大多数人则盼望通州公共服务配套能做到不低于中心城区,“虽然规划真正落地,可能还有个过程。”
上述系列报告会即旨在打消北京公务员们的顾虑。据《北京日报》报道,今年3至4月,该系列报告会集中举办4场,“解读城市副中心建设特别是行政办公区建设进展情况,着力凝聚思想共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城市副中心建设。”
前3场报告主题分别为:市规划国土委副主任王飞、市交通委委员容军解读城市副中心规划和交通建设情况;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解读城市副中心的水系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市卫计委、市教委、市文化局解读医疗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北京日报》报道称,本次报告会是市直机关工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举措,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副中心、融入副中心、服务副中心搭建了平台,大家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上述北京卫视《北京新闻》则报道称,四场系列报告会累计直接听众2000多人,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听后对副中心规划建设增加了了解、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搬迁之后
“北京市政府职能部门搬迁,对通州副中心建设发挥了带头作用,是有大局意识的,做出了一定牺牲。”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曾向记者指出,要发挥政府的示范效应,关键是通过政府搬迁引导一些商务、服务等资源的外迁,增强副中心的集聚能力,减少中心城的压力,从而形成反磁力中心、多中心格局的城市空间布局。
有个别网友认为,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通州,各区县分局单位交通成本增加,可能降低行政效率。对此,赵弘认为,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搬迁,总体上行政效率是提高的,此外北京市六里桥的政务服务中心也能满足北京市民的办事需求。
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后,留下的办公大楼怎么办,也是外界一直关注的话题。
对此,赵弘指出,北京治理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必须处理好控制增量与疏解存量的关系,“原则上,疏解出去的资源应该更多用于民生必须的公共服务保障建设,比如停车场、公共绿地,尽可能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或者引进一些高端产业,而不是过度开发,引起新的人口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