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英雄”闫群。王全福 摄
红线绿线之间,生死一线。与影视剧相比,现实中的“拆弹专家”,不仅面对着工作的压力,也受家庭的牵绊。昨日,从警23年,曾经200多次现场排爆,27次直接手动拆除可疑爆炸物的闫群,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从业以来,那些惊心动魄的“拆弹”瞬间。
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仅3分钟
闫群,现任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防爆安检支队排爆大队副大队长。对于普通人来说,排爆工作既陌生又神秘,但对闫群来说,这是他的日常。电影中,常看到男主角在炸弹即将爆炸的瞬间,满头大汗地排除炸弹,场面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拆弹工作伴随着无法预知的危险。
在闫群印象中,自己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只有3分钟。事情发生在十多年前,炸弹位于一个洗浴中心,直到现在他还记得,那个更衣柜的编号是108号。“那个爆炸物放在更衣室的柜子里,计时器已经停了,因为柜子里空间不够,没法拆,我就把它挪到地上,结果就在我拿工具的时候,计时器突然又开始走了。”
闫群回忆,爆炸物定下的时间是5点,“再次走的时候已经是4点53分了”。按照操作规程,这时候包括排爆警察在内,所有人都得紧急撤离,可闫群说:“这个炸药量要是爆炸,影响太大。我非拆了它不可。”炸弹拆除之后,闫群看了一眼,当时时间走到了4点57分。
第一次出任务“防护服里全是汗”
工作以来,闫群先后参与处置各类涉爆现场200余次,成功手工拆除可疑爆炸装置27枚。但第一次排爆时的紧张感,闫群始终记得。
1996年,闫群成为排爆警,1998年,干排爆警已经两年的他考取了公安部排爆手证书。一天中午,朝阳区一家餐馆里发现了可疑爆炸装置。抵达现场,疏散市民后,闫群和同事进入餐馆内侦查,在靠墙的桌子边看到了一个塑料袋,里面隐约可见有一些东西。
随后,闫群穿上防护服,单独走进餐馆,“当时没想太多,所有人都在外面,我一个人进去了,在防护服里听着自己的呼吸声,有点悲壮。”他说,最终爆炸装置被成功拆除,脱下防护服的时候,里面全是汗。“现在已经好多了,之后的26次手动拆除,我再也没紧张成这个样子。”他说。
没有兄弟伤亡是最大愿望
从1996年成为排爆警,闫群有个秘密,一藏就是8年。
2000年,闫群认识了女友,也是他现在的妻子,直到2003年结婚,他也没向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亲人说清楚自己的职业。“那时候我告诉他们,我是巡警,当然这也不算说谎,但当时我说‘我就是在街上巡逻’的,这句话不太真实。”
结婚一年多,2004年一次家庭聚会,闫群刚执行完任务赶回家,被问及“干什么去了”的时候,突然一个不小心说漏了嘴:“排爆”。不知是生气了,还是要打破当时有些尴尬的气氛,妻子说:“早知道你干这个,我就不嫁给你了。”这句气话说了十多年,但如今妻子却成了他的贤内助。
排爆大队有一个传统,每当主排手穿上排爆服走向可疑爆炸物前,都要拍一张照片,以防不测。闫群感叹:“当我老了退休的时候,翻开排爆大队历年来拍的全家福相册,看到里面的兄弟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涉爆现场处置中伤亡,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原题为《拆弹专家:瞒家人8年自称“普通巡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