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报刊亭   发展乡村旅游 创造美好生活——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旧屋基彝族乡
返回列表
查看: 1025|回复: 0

发展乡村旅游 创造美好生活——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旧屋基彝族乡

[复制链接]

经验:
506 点

金币:
35362 枚

主题:
11652

我的勋章
掌上曲靖 发表于 2019-10-18 17: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人民政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是曲靖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发展乡村旅游 创造美好生活——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旧屋基彝族乡-1.jpg

旧屋基彝族乡位于罗平县城东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四种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以彝族为主,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古朴而丰富,是罗平县三个民族乡之一,是曲靖市唯一一个彝族乡。

近年来,该乡紧紧围绕“生态家园、美丽彝乡”建设目标,以彝族民俗特色为载体,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风情,充分挖掘彝乡生态旅游资源,在保护好民俗文化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彝族特色民居建筑文化、彝族传统文化等文化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土鸡、生态猪、黄山羊、那色土蜂蜜等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努力将旧屋基彝族乡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民族风情、文化体验、农业休闲、康体养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目标。

发展乡村旅游 创造美好生活——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旧屋基彝族乡-2.jpg

该乡彝族特色民居保存较为完好,部分彝族村寨还保留着寨门、祭祀广场等彝族风情建筑。当地素有“三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六祭” (祭山、祭水、祭火、祭牛、祭五谷、祭寨门)传统,村民彝语交流使用率高,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村民热情好客。少数民族妇女大部分精通刺绣,重大节庆日当地群众都会着民族服装,在每年的祭山、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彝族群众盛装跳着把式舞,热闹非凡。有保存完好的记载彝族天文、地理知识较为全面的彝文《玄通大书》、上千年历史的彝文石碑、古彝文石岩书法。村民们能歌善舞,反映彝族生产生活的原生态舞蹈《箩箩舞》被列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该乡已完成旧屋基民族特色乡、大补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小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小补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下海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 创造美好生活——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旧屋基彝族乡-3.jpg

该乡以世界山峰之都——“那色峰海”为品牌,以“生态民俗”为基础,以“彝族文化”为特色,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构建别具特色的“民俗峰林”旅游小镇。建设彝族风情展示功能区、民俗峰林旅游体验区、生态农业发展区,打造生态品牌、绿色品牌、民族文化品牌三大品牌。

实施青山守护工程,建设生态田园。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工作,打造“那色峰海”、野猴谷、小三峡三大旅游景点。建设民族文化展示基地,展现民族特色文化,主要有彝族风情一条街、牌楼式迎客寨门、富有彝族历史文化内涵的通书文化广场和充满神奇色彩的祭祀场所。

该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助推旅游开发与扶贫工作有机融合,实现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近年来,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风情,以大补懂村为核心,充分挖掘彝乡生态旅游资源,挖掘彝族特色民居建筑文化、彝族传统文化等文化元素,构建生态土鸡、生态猪、黄山羊、那色土蜂蜜等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倾力“那色峰海”景区建设。2018年接待自驾游、徒步、骑行、摄影等游客10万余人次,创旅游产值2000余万元。全乡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旅游带动增收脱贫的新路子。

发展乡村旅游 创造美好生活——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旧屋基彝族乡-4.jpg

安木勒村委会洋洞脚村,毗邻罗平小三峡旅游风景。该村依托景区资源和有利条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实现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业的成功转型。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摘下了“穷帽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目前,在大补懂、洋洞脚、小寨、白石岩和那色家园先后开办农家乐16家,每户月收入达2万元,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

依托区域资源,因地制宜,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的方式,实施“一窝蜂”养殖基地建设。以“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行模式,推进中蜂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推进旧屋基彝族乡蜂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积极探索蜂产业脱贫运作方式,发挥中蜂养殖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作用。该项目推进实施5个集中养蜂安置点,目前已经安置小板田、上罗锅、安木勒3个养殖点,集中安置中蜂965箱,完成养殖基地生产厂房、接待中心、机器设备购置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建设覆盖了全乡三个贫困村和两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引导农户分散养殖1600余箱,带动全乡7个村(居)委会400余农户发展蜂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曲靖日报记者 刘成龙 通讯员 刘华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收藏:16 | 帖子:4万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联系QQ:4783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