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曹振华 通讯员 贺安红 文/图
公司员工对大河乌猪发酵肉产品进行包装。
走进珠江源头、滇南胜境——富源县,来到富源大河乌猪多乐种猪场、百草地现代化猪场和火腿车间、深加工车间等产业集群发展地,更能深刻感受到富源大河乌猪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的产业化开发,并逐步发展成富民强县大产业的一路艰辛,一路风景。
育种技术获突破
“祖祖辈辈的富源人民培育出来的大河乌猪地方良种,主要以耐粗食、肉质优良而闻名全国,并写入大专教材,国家品种志将大河乌猪列入国家保种名录,但是大河乌猪也存在着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偏高、受孕率低、出品率低等一些短板和弱点,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和制约瓶颈呢?”富源县大河乌猪育种专家、东恒集团技术顾问李祥说,“作为富源基层的一名畜牧工作者,在建立大量的大河猪杂交实验上选择了‘杜洛克’与大河猪来进行杂交,通过混交固定,多年的选育最终形成了大河乌猪。大河乌猪2003年通过国家的品种审定,成为国家级的新品种,为了达到优质安全,同时加以一些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手段来生产优质高档的原料猪种,进一步满足加工高端猪肉产品需要。”
富源县按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规划设计和布局,严把大河乌猪育种源头关口,先后建成多乐、百草地现代化猪场,其中百草地现代化猪场是目前云南省建设标准最高、设备设施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养猪场,常年存栏猪37500头,年出栏猪8万头。采取全封闭式管理,将大河乌猪育种场分为核心群、扩繁群和生产群三个部分,着力开展大河乌猪配套系杂交亲本培育和大河乌猪Ⅱ系选育,年育成仔猪4.3万头。
乌猪品牌受热捧
成立于2005年10月的东恒集团公司,紧紧依托大河乌猪的资源优势,先后建立屠宰车间、火腿车间、深加工车间和储存量达10000吨的冷库,日屠宰量500至800头,年可屠宰加工肉猪20万头,生产冷却肉和冻肉1.5万吨,一年四季腌制加工大河乌猪火腿3000吨,年生产高端肉制品6000吨,全面形成从种源配套、饲料保障、养殖标准、技术支持、肉猪回收加工的全程产业链。“大河乌猪”鲜冻肉、“富雲”云腿、“欧乐亚”发酵肉三大品牌产品逐步走向全国。360亩多乐生产基地、400亩百草地基地和乌猪育种、生产、深加工等车间,让4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创收。
“我来自四川南充市,通过参加各种展会、商洽会,找到了云南东恒做的这个大河乌猪香肠,我们现在已经把这个东坡香肠合作销售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大城市,每月销售量30吨,目前正在跟东恒集团合作进一步做大销售,争取将大河乌猪产品销售到全国各个城市。”北京递三鲜食品贸易有限公司销售代表潘金松说。
富民产业有“钱”景
“我家就住在东恒集团的隔壁村多乐社区,2014年就来东恒集团公司上班,到现在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平均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可以挣得到2万多元。”富源县胜境街道多乐社区建档立卡群众张玉芬谈起家门口务工挣钱顾家,总是信心满满,“白天在公司里上班,主要从事香肠、辣子肉、大河乌猪火腿等包装,晚上回到家后还可以照顾好老人和小孩。”
目前拥有饲料公司、育种公司、食品公司、昆明经贸公司四家全资子公司的富源东恒集团,采取“三推一回收”的方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优质肉猪供应基地,大力推广大河乌猪良种配套系、专用饲料、饲养管理技术,先后与476户养殖规模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5500余户农户发展大河乌猪养殖业,逐步形成了大河乌猪“育种——养殖——回收——加工”的产业链模式,真正将大河乌猪变成富民强县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