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当生命走到尽头,是选择继续与疾病“战斗”,还是接受事实从容地告别。近日,中新社记者探访了位于安宁市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新昆华医院缓和医学中心,深入了解这种新的医疗模式。
图为4月3日,一名患者在进行治疗,护士不时在旁边询问治疗感受。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在缓和医学中心护士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给生命更多的爱”的标语牌。走廊上摆放了绿色植物,多数病房墙壁被漆成粉红色,有沙发、桌子等家具。部分公寓式病房包含了客厅和卧室,还有装修得古色古香的“谈心室”、可以纵观城市景色的阳台休息区、爱心留言板等公共设置……处处散发出浓厚的“人情味”。
2017年9月,云南省首个缓和医学中心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新昆华医院建立。6个月过去,这里的近60张开放床位已经变得有些紧张。
“如果一名病人只剩下很短的预期寿命,其他科室可能会以延长寿命为治疗目的,而缓和医学则是关心如何让病人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更好。”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新昆华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马克介绍,缓和医学在治疗过程中将心血管、神经、消化、肿瘤及微创介入等专科医护人员组成一个多学科团队。
马克称,缓和医学(Palliative Care)作为一门学科,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967年,英国护士桑德斯在长期从事晚期肿瘤治疗工作,目睹无数垂危病人的痛苦后,启动了一家临终关怀院,专门收治预期寿命不超过6个月的病人,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尽量舒适、有尊严地度过。随后,缓和医学逐步推广至全球。
“我是听朋友推荐,亲自来考察后,才决定让家人来这里住院的。”在缓和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病患家属姜女士称,她的家人罹患肺癌晚期,在多家医院就医治疗后,最终选择到缓和医学中心安宁疗护病区继续治疗。
图为医生检查刚转入的病人情况。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马克介绍,安宁疗护区是针对预期寿命不超过6个月的患者设置的,在这里,医护人员的目的在于减轻病患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而非进行过度的医疗干预……此外,缓和医学中心还设置了肿瘤综合治疗、老年医学及疼痛两个病区,整合多个领域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决问题。
“从最早开设‘临终关怀’科到现在的缓和医学中心,我已经孤独地走了22年。”马克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缓和医学在民众心中接受度越来越高,但是,在中国开展相关工作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公众对缓和医学的认识有缺失,医院缺乏医护团队服务缓和医学的发展和需求。此外,缓和医学的管理、考核、支付等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马克认为,缓和医学的医疗链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诊断到病人去世,针对不同阶段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就诊体验。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