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痕迹——铜运古道上的安顺桥

[复制链接]
资讯小白 发表于 2017-9-15 10: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安顺桥是滇铜万里京运第一镇汤丹至昆明运铜古道上的必经之地,也是清代东川铜运之路的咽喉。安顺桥座落在汤丹镇纸厂村东北约50米,横跨晓光河,是东川境内唯一保存至今并还在使用的清代铁索桥。

越野车只能停在小清河畔的青龙桥,这里每年有3—4个月河水带着大量的石沙冲刷而下,河道上的车路也随着消失,等过了雨季,村里又调来大型挖机把河道上的大石清除,修出一条车路,所以要到达安顺桥我们还要步行8公里,正是这样的行程,使得我们一行人能真切地感受先人们当年过河水、穿芦苇、上高山、走小道的艰辛,一路上,见到周边的村民拉着马,驮着地里的收获行走在石道上……



看到安顺桥的那一刻,我的心莫名地激动起来,我不敢贸然地立刻踏上安顺桥,而是伫立桥头。只见明晃晃的太阳光下,安顺桥静静地横躺在河岸上,小孩儿手臂一般粗的铁索环环相扣,经过岁月的洗礼,呈赤红色,熠熠生辉,只有桥上的木板不知更换过多少次,而桥下的河水在石缝中静静地流着。


清乾隆年间,东川矿冶生产达到空前繁荣鼎盛,汤丹以乌龙至昆明的这条道路而车马兴旺。过桥后南行9公里即是乌龙街,当时开设有数家马店招待过往商旅马帮,最多时,一夜有400驮马停歇该处。此道上运铜锭、米粮等,下运棉纱、柴炭、民用杂品。民国初,铜矿停办,来往人马锐减,仅有商贩马帮往来,驮运棉纱、盐,芝麻等。东川市直到1953年才建成第一条寻甸(羊街)至因民的铜矿公路,从此结束了自汉代东川矿业开发以来铜矿运输靠人背马驮的历史。


在安顺桥修建之前,这里曾修建过不知多少座桥,但都没能保存长久,故安顺桥之名,是建桥者祈祷能从此平安顺利而取的。
桥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当时清政府委派督办云南矿务的钦命大臣唐为筹资兴建。桥为东西走向,桥身由8根直径8厘米的铁索组成,铁索均呈“○○”字形环扣衔接。6根铺底为面,每边1根为护栏。护栏高0.67米,上下铁索间用直径2.5厘米的铁条连接形成方格状为护栏。桥身全长24.3米,宽1.75米,桥身距水面约11米。桥面用直径1厘米的铁条横排敷面。桥两端引桥面用大青石铺砌,6根桥索埋于青石岩层下。桥端各有2座护栏系索墩,由整块青石打凿而成,露出地表,高1米、宽0.6米、厚0.3米,2根做护栏的铁索穿凿其上。桥头下层河岸用条石垒砌成弧形坎,保坎宽6.8米、高3.1米,砌筑于河床巨石之上。
安顺桥建成至今近百年,保存完好,是云南清代铁索桥难得的实物资料。原桥东、桥西各有一方建桥功德碑,今桥西碑无存,原碑记述了安顺桥建成之前此处桥梁沿革历史,以及修建安顺桥捐银者姓氏等。今存桥东碑为青石凿成,碑额已被砸毁过半,碑身为长方形,座长0.53米,碑厚0.18米。碑额题字已毁大半,无法认清,碑面桥而立,文为阴刻行书,字体清秀。


手摸铁索,怀想历史,我仿佛又看到来来往往的一队队马帮和脚夫,人背马驼地一筐筐外运着铜锭,这些铜锭凝聚了无数矿山人的汗水,寄予了无数矿山人的希望,跨过千山万水,送到京城,铸成钱币,充实国库。就是这一队队来来往往的人马,踏出了举世闻名的“铜运古道”,这条古道大大缩短了京城与东川的距离,强壮了大清实力,成就了偌大的一个“康乾盛世”,也确立了东川“天南铜都”的地位。


一百多年过去了,安顺桥仍然安然无恙地屹立在河上。如今,运铜进京的马蹄声已远去,昔日热闹喧嚣的场面也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这一座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的铁索桥,和人们对曾经辉煌的铜运史的无限怀想与感慨。
曲靖日报记者 杨学荣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