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到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百年复兴梦的期盼,更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走过建设期,迈入决胜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历史目标的大道上蹄疾步稳,勇毅笃行。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伊始,就前往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看望贫困群众。
五年来,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总书记走村入户,看实地、问实情、寻实策、办实事,把老百姓的心愿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民生改革落向实处,为人民群众增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回应时代,更高标准诠释更丰富内涵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大国复兴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且居于引领位置。”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如是指出。
“小康”的概念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随着我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对“小康”有了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高屋建瓴,亲切概述,准确把脉时代赋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更加强调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在多个场合,他详细阐述全面建设小康要义,为行动抓难点、找短板、指关键。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我国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难中之难。
全面小康不仅是“兜底”,更在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
但全面小康不意味着“同一水平小康”。习近平指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解读为本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然后倒推出一个增长速度作为目标,这是违背规律的,也是难以做到的。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全民健康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
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指明方向。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补齐短板,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补齐最大“短板”,让所有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
这也是习近平心中最大的牵挂。“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2016年7月他在宁夏调研时坦言。
从梁家河插队时让乡亲们经常吃上肉的愿望,到提出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再到近五年来访真贫、问真苦,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躬身力行于补齐这块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
2013年11月,他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之后,他多次形象地解释:要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不能拿手榴弹炸跳蚤,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五年来,建档立卡,这项首创的中国式方法,为落实“精准”、找准穷根,扶真贫、真扶贫奠定基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工程因贫施策,扎实推进。
统筹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在农村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为了困难群众早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针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医疗等,习近平开出精准扶贫的具体方案——“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健康扶贫属于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在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在习近平带领下,“五级书记抓扶贫”,这一中国特色的创举彰显的是中国消除贫困的决心!
2016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中央各部门共出台了1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配套文件;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超过1000亿;30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帮扶责任人。
与此同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激发出社会各界巨大能量,激发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3年至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智慧和成功实践赢得世界点赞。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狠抓痛点,全面小康重在百姓获得感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就是衣食住行、上学就医这样具体的民生“小事”。
今年7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明确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年来,在外部经济形势孱弱,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三去一降一补”落实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保持了中高速运转,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展开,新旧动能转化明显,为2013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每年1300万人以上提供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教育、养老、环境、食品安全……凡与百姓切身相关的民生“痛点”“难点”,总书记事事关心,殷殷嘱托。
2013年,在考察海南时,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4年,在考察乳制品企业时,习近平强调,食品企业要生产出高质量的放心食品,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015年,在考察希望小学时,习近平说,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6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关系2亿多老年人口特别是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关系他们子女工作生活,是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
……
以实则治。五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城乡养老并轨、“全面二孩”、“河长制”等一系列标志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组组惊人数据揭示出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措施——
2013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长7.4%,实现了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基尼系数从2013年的0.473下降到2016年的0.465;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88亿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连增”;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达到3915万套……
数以亿计的个体变化汇聚在一起,和谐奏响了中华民族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的磅礴乐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百年来共同的梦想从未像现在这么近、这么真。此刻,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还有3年多,攻坚克难、玉汝于成,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
(原题为《全面小康攻坚决胜 矢志不渝兑现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