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放弃广州的文凭,去昆明磨洋工?

  [复制链接]

天依潇寒 发表于 2016-9-28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过去的2016年里,我去了三次昆明。这个以好天气闻名的城市,生活节奏慢得,你走在路上,就是能感受得到。在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会想起在昆明的时间。
  老实的人
  
  

  一个做导演的朋友和我说:昆明人和东北人挺像的。都跟蘑菇似的,真蘑。就长在那个地方,懒洋洋的。
  但东北冬天很冷,昼短夜长的,最好的消遣是凑一起唠嗑取暖,所以东北人很能侃;昆明这边,天气比较好,昼长夜短。七点了天还不黑,连睡觉都要推迟。于是就比较有磨生活的劲头。

  在昆明,老百姓看起来非常老实。坐出租,出租司机也不乱侃,老实地笑,还有点腼腆,说:我们昆明人,都是家乡宝。不愿意离开家;去福林堂买特产三七,和门口的清洁工阿姨聊天,我说我从黑龙江来。阿姨也是老实地笑:好远啊。接触过的很多昆明人,确实给我一种共性的温和感。

  顺城王府井,下午四点。那里有一家回民小学。一放学,包着头巾的回人支起一个个摊点。卖各种炸洋芋,干的、湿的,以及玫瑰水、木瓜水。那些脸蛋红扑扑的回民子弟,背着小书包,看摊主给他们的木瓜水里扑通舀一大块果冻。这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
  环城西路,下午一点。在那个西山区犄角旮旯的地方,我碰到了一个形单影只的老外,表情很像写江城的那个何伟,老外在中国呆久了,脸上也会有某种内敛的东西存在。昆明很招老外,我其实心里特别奇怪,老外是怎么知道这么个地方的?我有听别人讲一个纽约的女面包师,因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在昆明呆了很久的故事。

  圆通寺,上午十一点。我自己也遇到了这种内敛型的老外。一个欧洲人。他拿个小黑本子,观察满池塘的乌龟,然后写诗。我请他帮我想一句地道的英文广告词,他打趣说:Be a brilliant tortoise! 你看这些乌龟多棒啊,多可爱,静静的多好。
  驼峰客栈,上午十点。这个地处金马碧鸡坊的客栈,是老外最愿意住的地方。在那的天台上,有一桌酗酒的老外,看到我们过去,开始双手比着中指,用下半身撞桌子。昆明,除了"何伟"型的内向老外,还有这种摇滚型老外,放浪不羁。

  微博上有个段子:昆明圆通寺有一项业务,为去世的人超度时多加500可超度死者来生为美国籍。
  市井的吃
  
  

  去昆明玩,玩得就是入市入市井。
  街边米线店,晚上八九点。第一次来昆明,好心的昆明朋友带我吃豆花米线。他梳着长长的脏辫,在这个下了火车站,即陷入一切市井的城市里,扮相太独特。我因为紧张,不知道说什么。一碗豆花米线只下了一半。具体在哪我已经忘了,只是现在回忆起那家粗枝大叶的店,总有种一灯如豆的感觉。
  翠湖公园,早上九点。随便进了翠湖附近的一家小米线店,要了一碗红汤辣油的肉臊米线。和他们本地人一起呼噜呼噜地吃。附近执勤的交警就和我坐一个桌,吃完去上岗。那碗米线简直美味极了。在昆明吃米线,是不需要刻意打听的。街边小店,反而口味最正。现在的城市,基本上都处于:口味最正的饭店,绝对不在大众点评上,要么你问,要么你撞
  江岸小区菜市场,晚上九点。这里有实在太棒的夜生活气氛。想吃正宗的云南烧烤,也不能点大众点评,你得去菜市场。烧烤工会在烤架上烤好一碟碟角瓜、土豆、风味鸡肉、牛肉还有炸虫子、建水豆腐。再给你端上来。每桌都摆上了一瓶瓶啤酒。

  那种热闹的市井气,是我非常喜欢的,而且那是真正的市井气。在这种地方,不需要装成很聪明,也不需要担心聊得话题不合台面。市场,本来就都是非台面的人齐聚在这里。我和朋友一人要了一瓶啤酒。聊起因为钱,被父母硬搅黄了的男友;去香港读完研如何报效北京,赶紧挣钱;大连假闺蜜如何引诱身价千万大老板。
  喝了太多啤酒,我得去对面的大棚找厕所。大棚昏黄的灯光底下,四五个中年妇女围着剥明天卖的毛豆。剥满了一盆又一盆。她们用昆明话说什么我听不懂,但能看出来说得很开心。这个场面让人觉得说不出的温暖贴心,像看到自己家里的老人一样。
  磨洋工的喝、音乐
  
  

  于坚认为,昆明是一个不会成功,不会"出事"的地方。
  那么既然是"磨生活",少不了喝喝咖啡,玩玩音乐。昆明咖啡厅特别多,竞争挺激烈的。LP上,有来自香港的呼吸咖啡厅,那里有着全市最棒的摩卡咖啡;以及和本地名气颇大的麦田书店捆绑的塞林格咖啡馆。
  塞林格咖啡店,下午五点。很幸运,那天下雨,所以店不热闹。咖啡厅那样的状态好,可以安心做需要专注的事情。
  骆驼酒吧,转天深夜。在音乐氛围浓厚的骆驼,我听了几个发烧友老外的自弹自唱。也听了点本地音乐。想象力和复杂度不够,所以大概传播力也有限度。给我的更直接的感觉,是这个城市里,过日子的人们的自娱自乐。这种自成一体、自娱自乐,也是昆明的独特。

  生活的另辟蹊径
  我曾经用心想过要不要留在这里。不去大城市背负出人头地的压力,而是漫不经心地经营自己的日子。给自己的生活另外一种选择。一个人最快和一个城市产生关联的方式是在本地读书。所以我折腾了一大趟还是去了呈贡县的云南艺术学院。
  那个招生办的傣族老师盘着鬏,很像文工团的女舞蹈家。她很温和地跟我说:教育部不允许读两个学位。除非你放弃广州的文凭,再考我们这里的播音主持。好啦,班车五点发车,我要下班啦。
  总之,很遗憾,这条我思忖过的路径没能走通。

  我曾经问诗人于坚:今天的昆明,你觉得还是日常生活的天堂吗?
  他说:如果你想发展,更快更高更强的话,昆明不适合。如果你追求一种消极的、深刻的、持久的生命。昆明还是很好的。是的,生活在这个城市是第一位的,虽然这个时代的我们越来越不懂得生活。
  世界什么节奏永远是少数人拉拔的。而我喜欢这种,按自己的来。对于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去享受生活过程。

 
  来源:于视觉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