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自行车走川藏线在几年前看来还是一件挺酷的事儿,从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出来,把自己扔进少有人烟的马路上,风餐露宿一月半月,沿途看牦牛、羚羊、高原和天空,……待到回家,摆出尘俗尽褪的模样,好像生命都与众不同……当然,那是几年前的事儿。
最近网上流传出一张川藏线上的“写真”,密密麻麻的驴友挤在318国道里,整条公路被围得水泄不通,咋一瞥还以为是环法自行车比赛,再看图画底下的文字,才知道这些都是要进藏的。无怪乎有人调侃,骑行三一八已成为人生四大俗事之一,另外三个则是:城里开咖啡馆、辞职去西藏、丽江开客栈。
个性终于不再成为个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侵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同学聚会,朋友闲聊,耳畔充斥的声音就是: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朝九晚五;我讨厌城市,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大把大把的人辞职,美名其曰为了梦想,于是,骑行的、进藏的、搞咖啡馆的、开客栈的蜂拥而至,有时你都觉得奇怪,原本小众的事情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众,原本迥异的理想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一致,318国道被堵了、日喀则满是外来垃圾、家门口那家小资情调的店一月几易其主。好像不折腾个把回合你都觉得自己没有活过。越来越多的人追逐这种感觉,抛下工作、家人,跑到陌生城市,亦或七挪八借弄来本金开一家如何如何的店铺。
渴望生活在别处,没有琐碎缠身,没有任何牵绊,我时常觉得这种情怀实在太过虚无飘渺而与理想无关。
前段时间朋友小A又辞职了,大张旗鼓的叫嚣着要去尼泊尔体验生活,微信相册里全是各色旅行装备,披着头巾的异国姑娘以及人生感慨,这是继她在间隔年支教 为爱走天涯 开店后的又一出新鲜事儿,其生活之跌宕精彩令旁人羡慕不已,而知道事实真相的着实没有几个。
大学毕业,她嫌老板刻板、工资太低、工作无聊、同事乏味几次三番没找到如意的工作,听说国外的青年为增加阅历在毕业之后都会花上一年的时间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边打零工边旅行,于是欢欣鼓舞买了一堆装备上路,买装备的钱自然是老爸老妈赞助,博客上大改状态说是要践行间隔年,粉丝支持者无数,结果走到一半嫌打零工不自由,靠这种方式挣钱攒路费太辛苦索性找父母伸手,一整年游山玩水,好不潇洒。待到回来,依照父母安排顺利进入一家国企,不到半年又天天埋怨人际关系复杂,恰好网上有招志愿者去甘肃支教,她一鼓作气报了名。支教期间认识了一个来旅行的男人,按她的话说是“眼睛深邃,睫毛卷曲,她拈花,他微笑,绝对的灵魂伴侣”认识不到一星期,教不支了,哭着喊着要跟别人走,结果可想而知,提着行李回来的时候眼睛都肿了,声声念念再也不相信男人!开店、盘店、再工作,她总说现在的生活不是她的梦想,总拿那句俗套的话:再不疯狂就老了来掩盖自己实际上的逃避,是的,就是逃避,逃避辛劳、逃避责任、逃避日渐长大的事实……这和梦想有什么关系?这只是梦,不用付出辛苦就能吃饭睡觉游山玩水发呆晒太阳的梦,否则,是梦想,至少应该自己买单吧!
美国作家 杰克凯鲁亚克写过一本小说,名字叫做《在路上》小说讲了几个年轻人为追求个性与自由,一路寻欢作乐,流浪吸毒,饮酒放纵,开车或搭车横穿全美,最后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意义的故事,这本书几乎成了当前那些流浪旅行者的“圣经”,抱着那本书,坚信自己所作所为,抛下一切是为了精神上的升华,为了反抗社会的独断,为了追寻自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我不敢说没有人真的这样做到,但大多数恐怕如我那个朋友小A只是给自己找个幌子罢了,幌子之下真实的心态不过是渴望新鲜,渴望享乐,渴望没有责任,没有压力,没有束缚。
凯鲁亚克在《在路上》出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嬉皮士运动的鼻祖”尽管他到了晚年并不承认这个身份,甚至拿着猎枪轰走那些前来他家朝拜的“嬉皮士们”到了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更是逐渐演变成了“自我放纵”和“自我逃避”的代名词。
所以,平凡如吾辈,偶尔做做一路放纵,不劳而乐的美梦,就不要美名其曰自我追寻了。实在累了,也不妨给自己放假四处走走,但是记得,要自己买单。
文章摘自简白《你原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