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复制链接]

元老勋章管理团队公民勋章记者勋章顶帖狂人新人明星

十佳老中医

薄荷 发表于 2015-6-14 23: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转贴自知乎,看到有很多网友对三国都有独特的见解觉得很有意思 转来跟熟读三国的狼友交流一下

罗贯中描述姜维文能运筹帷幄、武能上阵单挑,文武全才,是这么安排戏份的:
识破诸葛亮计策,然后单挑赵云,还用计策袭了诸葛亮的营。
之后历代三国游戏,他是少见的武力、智力双90的了。

但是,其实《三国演义》隐藏着两个真正文武全才的怪物。
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 司马懿。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 懿随后赶来。

张郃死后,魏延已是当时三国第一猛将了。司马懿居然挺枪去战?还真打了几个回合?如果司马懿武力不济,魏延早就一刀斩了,何必还诈败,说明确实战司马懿不下啊!
魏延拨马而走,司马懿还敢追?要知道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谨慎小心,若对自己武力没有十足的信心,可不敢啊。

但更伟大的是这位:
朗遂引兵会合白虎,同陈兵于山阴之野。两阵对圆,孙策出马,谓王朗曰:“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朗骂曰:“汝童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雪仇!”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忽王朗阵后先乱,一彪军从背后抄来。朗大惊,急回马来迎:原来是周瑜与程普引军刺斜杀来,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与白虎、周听杀条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孙策大军乘势赶到城下。分布众军,四门攻打。

王朗,王司徒。
拍马舞刀,大战东吴三大猛将之一太史慈(另两位是周泰和甘宁)。货真价实的单挑。
而且还“互相鏖战”,那是打了一会儿的。
周瑜与程普夹击,王朗才寡不敌众而去。可见勇猛如太史慈,也无法把王司徒怎么地。
王司徒不止是经史精通、能生儿子(王肃)、善养孙女(王元姬),刀法也了得。跟太史慈打居然不败,游戏里不给他80+的武力,不能够啊!

三十年后祁山相见,如果不是出于礼貌,王司徒早就拍马舞刀冲过去,活捉诸葛亮了!

三国演义里谁出场跨度最大?不是曹操,不是诸葛,不是赵云,
廖化,这个蜀中无大将,才让人记起并嘲讽的家伙。
廖化第一次出场。关羽带在桥头和人妻爱好者曹操告别——曹操为此失去了这辈子最爱的一个男人(郭嘉贾诩不算,敌对立场才是真爱,才虐,才有看点)——一转头,嫂子不见了!典型装逼不成,反丢人。这时候廖化来了。

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

黄巾锦衣,持枪跨马——出场倒也不错,子龙之类也就这样了吧。需要一提的是,廖化当时想跟随关羽的,结果关羽没有答应。
再次出现就是在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投靠刘备成功,被安排为副将,助关羽守荆州。然后,定成都,破汉中,攻城略地没有他。关羽这边霸气十足的重头戏——单刀赴会和水淹七军,也没他什么事。直关羽败走麦城,化单骑出去要救兵被孟达弹掉,廖化“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挺心酸。

后来猪哥北伐,廖化干什么了呢?运粮左军领兵使,我知道,会有人说运粮是很重要的差事,我知道,可是换你你愿意吗?同样的,跟马超一起来的马岱,是平北将军、陈仓侯。这时候,他四十多了。

六次北伐,老一辈的武将陆续陨落,廖化跟小强一样,坚持了下来。终于,在六出祁山时,木牛流马一战,追击司马,取得头盔一个,得了头功。我想,这就和一个连续奋战十年高考的大爷,最后一次考上清华差不多吧。那个庆功宴上,这个年迈的老头子,应该开心得跟个孩子一样吧。

秋风五丈原,姜维上位,那时候他六十岁左右,地位仅次于姜维夏侯霸。“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在那些夜晚,是否会摸着虎符发抖,是否会在兵营兴奋地来回走动,是否会仰望星月,回忆起曾经逝去的英豪,枭雄曹操,多智诸葛,无双吕布……
以前他什么都没有,只是仰望着那群才智超群的豪杰——为他们鼓掌;现在,他因为资质,什么都有了,却没有听到 任何掌声,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到今天,也没有……

蜀汉灭亡后,称病不朝,迁徙洛阳途中,逝世。

这个男人,生于黄巾起义,死于三国末期,他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变迁。他做过山贼,当过军人,是典型自下而上的人物,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社会的体系。曹操袁绍之类大家,只了解上层社会;阿斗只知后诸葛时代,他却见证了所有的一切。
他无能也默默无闻,亲切得就像是普普通通的我们。他不属于新的时代,他宁愿把自己流放到那个群英荟萃的时间,就算知道这自己是那么渺小。他足够的老,也在平静中死去。死去的时刻,阿斗在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曹操诈病离间叔父:
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 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三国志注引《曹瞒传》也说“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 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 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通常人们都认为这是曹操自小性格奸诈,但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问题,他叔父的表现特别奇怪,就算平时不满侄子,看见侄子中风,第一反应不是帮曹操,而是赶紧急匆匆的向曹嵩去打小报告,他所为何来?

古代医疗水平不高,中风被称为风疾,属于恶疾,得了这种病基本人就等于宣判了死刑,何况曹操这么小就“中风”,这样的孩子是养不大的。那么他的叔父就其心可诛了,他在干什么,他在觊觎曹操的继承权。

按照曹嵩是养子的说法,这个曹操的叔父应该是曹嵩养父曹腾的兄弟之子,也就是曹腾的侄子,曹嵩的挂名堂弟。可以想见,一个位高权重,财产丰厚、却无法生育的叔叔万一过身,他的财产本来是他的囊中之物,结果这个叔叔弄来一个养子,这个养子居然官至太尉,他像一个毒蛇一样蜷曲起身子,等待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他看见这个便宜堂兄的长子嘴歪眼斜倒在地上,他欣喜若狂,气喘吁吁地飞奔到堂兄身边报告这个消息,也许他可以一个个除掉曹嵩的儿子,依靠自己和他的亲密关系把自己一个儿子过继给他,甚至,他还可以等待曹嵩老去。

这是第一重细思恐极。

曹操这时候年纪很小,但已经具备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巧妙的设了一个圈套,连消带打,把叔父的阴谋彻底扼杀。这样的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心机。

这是第二重细思恐极。

很多年以后,曹操威加海内,却为一种叫叫头风的病所折磨。在巍峨的高台上,他会想起自己平生第一次犯病的样子:他痛苦地看着叔父癫狂的背影,想起他幸灾乐祸的笑容,对这个世界,这个少年第一次感到失望。

幸好,第一次犯病,很快就过去了。他看着叔父失望的眼神,看着他极力向父亲表白,他决定撒平生第一个谎,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从此世上少了一个阳光的少年,多了一个多疑的君王。

这是第三重细思恐极。

历史永远比小说更有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