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马上来临,村民们在简易帐篷下躲雨。澎湃新闻 刘海川 图
帐篷有限,尚有不少村民没有地方躲雨。澎湃新闻 刘海川 图
一场暴雨酝酿了整个中午。2014年8月5日14点,豆粒大小的雨点落满了光明村的山头。
“8·03”地震让这个鲁甸县龙头山镇的村庄失去了57条生命,56人重伤、149人轻伤,另有3人失踪。这个拥有8000多人的村庄需4小时步行时间才能到达龙头山镇中心,但两地仅一河之隔,直线距离5公里。
两天来,120多人组成的救援队不断用工兵铲刷新着光明村村民死亡数字。这支由云南地州支队精英组成的救援队,地震前恰好聚在昆明培训。
2014年8月4日晚上,他们不得不在村公所与两具尚未被认领的尸体睡在一起。
山沟里,不断传出鞭炮声、哭声。
没有大车能进入的光明村。震后第三天,没有救灾帐篷,没有食物,也没有净水。
张艳芝所在的14社,剧烈的震动让村民们的房屋几乎全部坍,家已荡然无存。年轻人们冒险经过4处碎石挡路的塌方处,步行40公里到达鲁甸县城,为村子购买了塑料布、少量的食品和水。
震后次日晚间,还没等他们做好塑料帐篷,一场雨便已来临。
无处躲雨的村民们,栖身在14社附近的山路边。年轻人坐在低矮的山梗旁,用头和手顶起塑料布,让老人和孩子们坐在中间。
14社里年纪最大的婆婆已有95岁,脚上还裹着脚布。最小的幼儿尚在襁褓。
塑料上的积雨顺着边缘流到外围村民的身上。“除了头发,全身都湿透了。”60岁的张艳芝说,他们就这样坐了一夜。
除了湿冷,难熬的还有饥饿和干渴。
被地震摧毁的土木结构老屋,几乎掩埋了村民们所有的生活用品。他们冒险从废墟中拖出的大米,却发现没有净水可用。
村民们为应付干旱所建的水窖也被震塌。“用水管引下来的山泉水不敢喝,怕发生地震后有毒。”张艳芝说。
年轻人们从鲁甸涉险带回的饼干,一共有10多斤,每人只能分到薄薄的一片。一些村民找到此前存储的土豆,数量稀少,用火烤熟后,分给孩子们吃。
这样的困境一直持续到2014年8月5日早上。一支从贵州六盘水来的志愿者车队经过光明村时,被驻扎在这里的工作队拦住。
工作队是鲁甸县发改局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是统计、协调光明村11、12、13社的灾情。
“他们本来是要往深山里去。我们告诉他们,光明村村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上饭。”带队的谭云武回忆。
志愿者们将桶装方便面和纯净水留给了他们。
塑料布被年轻人用木头支了起来,地上也铺了一层。这样的简易帐篷拥挤不堪,其中最大的有30多平方米,却要为80多位村民提供避难。
8月5日下午2点半,第二场暴雨来袭。200多个村民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只有小孩子被赋予“躺下的权利”,成年人只能抱着双膝,望着外面的雨水愁容满面。
11社的村民更为拥挤。50个人的避难空间只有20多平方米。轻如薄翼的塑料将世界分成两半。在它的外部,雨水毫无愧意地砸向湿滑的地面。
被“拦截”下来的食物和水数量有限。11社和12社一共分到了20箱方便面和20件纯净水。
32岁的李怀莲在分发物资时,正帮着帮遇难亲戚办丧事。她没能分到救命的食物和水。
她11岁的侄女付玉芬正在给一家人煮稀饭。一个小时前,家里的男人从废墟中找到10多公斤的大米。她煮了三大锅,可年迈的爷爷、奶奶端着碗怎么也吃不下。
他的弟弟付先宽加入了领取救援物资的队伍,他分到了一箱方便面。
可还没等他走到帐篷前,怀中的方便面就被人抢走。
“抢他的人,还是本家的叔叔。”付玉芬哭诉。
地震发生时,8社的袁荣凡家中被砸死了一头猪。震后第三天,一家8口人从废墟中拖出一百多斤的死猪。8月5日中午,他们终于吃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