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 守初心本报特约记者马超 董均翠 文

[复制链接]

掌上曲靖 发表于 2019-10-10 10: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驻村扶贫 守初心本报特约记者马超 董均翠 文-1.jpg

精心管护滇重楼。

从银行职员到扶贫工作队员,从企业党员到贫困村第一书记,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广发银行昆明分行派驻曲靖市富源县黄泥河镇箐口村委会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长燕志同。

2017年,燕志同主动申请到箐口村驻村扶贫。问他为何要去扶贫一线时,他说:“我是在山东寿光农村长大的,老家已经村村通公路,家家都住着像城里一样的小区楼房,黄泥河镇箐口村我以前去过,太穷了。”

走访调研攀穷亲

燕志同所在的驻村扶贫点箐口村地处云贵交界处,由11个散落在各山头的自然村组成,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883人,老百姓形容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极大。面对这样的困境,燕志同没有退缩,为快速打开扶贫工作局面,全面掌握贫困底数,刚驻村的那段时间,他夜以继日走村串户走访调研,经常被狗追着跑,好不容易进了门,还听不懂方言。贫困户分散,远的要走10多公里。踏了多少群众家的门槛,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通过不断的走访,了解群众的情况,慢慢地群众也认识熟悉了我,也接受了我,我跟他们的关系也很融洽。”燕志同如是说。

转变思想拔穷根

村情、贫情摸清楚了,燕志同又思考着如何转变村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落后观念,增强贫困群众想脱贫、要致富的信心。经过反复琢磨,他向广发银行昆明分行申请到扶贫资金,为每个自然村安装了“大喇叭”,用喇叭宣传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宣传勤劳致富的经验和典型。随后,他又把村民参加劳动的情况做成积分表,宣传用积分可到广发行建的“爱心超市”领大米、洗衣粉等生活物资。通过各种宣传帮扶渠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要靠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箐口村委会滑石板村村民郭伍进说:“感谢燕书记经常到我家走访,他扶持我们种辣椒,我种了10亩,每公斤价格2块4,收入不错。”

选准产业出真招

为破解帮扶村产业结构单一、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的制约瓶颈,燕志同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优势,深入文山、昆明等重楼种植基地实践学习,并经云南白药集团专业团队指导后,确定在箐口村开展22亩滇重楼种植。在广发银行昆明分行的协调下,重楼种植项目与云南白药集团签订了包销协议,使种植、生产、销售等各环节有保障,项目的发展为当地产业扶贫打造了一个成熟的样板,未来将成为箐口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扶贫必须扶智

解决了思想、产业等问题,仍然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扶贫必须扶智。面对箐口小学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燕志同向分行党委作了专项汇报,多维度进行帮扶。广发银行先后向箐口村3所小学捐赠了260套课桌椅,改善了学生的就读条件;建设“希望厨房”,让孩子们吃上了卫生营养的饱饭;引入“友成——广发”网络+教育项目,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引入“放飞梦想”乡村航空科普项目,让村里的孩子感受前沿科技发展的魅力,引入“广发希望慈善助学金”项目资助了450名贫困中小学生读书。

两年多过去了,箐口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村民自建的小洋房多了,低矮的瓦房少了;路上的车辆多了,牛拉马驮的少了;树上的果子多了,地上的垃圾少了……如今,燕志同无论走在箐口村委会哪个村寨,总有群众主动上来跟他打招呼,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燕志同扎基层、守初心、担使命,用真情换得了群众信赖,用实干赢得了群众口碑,带领箐口村顺利脱贫出列。现在,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问及下步扶贫工作有何打算时,燕志同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产业扶贫,不仅是种好重楼,种好中草药,还要引进其他的产业项目来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再一个,我们还要做消费性的扶贫,把当地的农产品卖到东部沿海地区去,让我们的收入得到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继续加大投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让我们的扶贫工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