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娃经济”这个热词被很多人熟知,家长们一有时间就忙着给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游泳要学、书法要学、课外辅导要去、就连平时孩子们喜爱的乐高玩具都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在北上广深甚至流行一种“鸡娃”教育方式,就是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拼搏,被父母安排各种培训“打鸡血”。殊不知,家长们的一系列举动带火了各种各样的“娃经济”,却苦了孩子们本应快乐的暑期生活。
“娃经济”背后隐藏着部分家长们怕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优秀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带来的教养方式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么?家长的初衷是想让孩子全面发展,但过度消遣孩子的精力,短期内可能“立竿见影”,但如何保护好孩子学习兴趣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同样是一门学问。追求全面发展,但更需理性消费。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家长认为从起跑线开始就不能“输”,动辄成千上万的培训费让家长似乎看到了孩子越来越优秀的“曙光”。商家也抓住家长这种心理,不断放大家长焦虑的同时,用所谓先进的或者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包装自己,鼓吹各种各样的培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让很多过度焦虑的家长们趋之若鹜,为孩子的教育支出“慷慨解囊”。结果,有些资质不健全的教育机构收了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剩下唉声叹气的家长们,他们大多心疼的并非是钱而是孩子还没上完的课,维权的同时又开始新的“寻觅”孩子优质成长之路。周而复始,越来越多的家长跳进“娃经济”的坑无法自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期许。但过度焦虑的家长们在不顾孩子兴趣爱好、身心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将过多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其辗转于一个又一个特长培训或者课外辅导的教室内,这样的成长方式如果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前提下本来无可厚非,但在非理性消费的驱使下给孩子所谓的优质成长方式本身就值得反思。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成长的路径也因人而异,在教育投入面前多一点理性思考,“入坑”的概率就会少一点。
(作者:杨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