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吴小学 文/图
近年来,宣威市通过生态工程、生态产业、生态补偿、生态扶贫推动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融合,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林业扶贫稳步推进
制定生态扶贫方案,将新一轮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天保公益林建设、农村能源等项目布局在贫困地区。退耕还林18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2.1万亩,发展核桃、花椒、板栗、刺梨经济林6.93万亩。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农村能源项目精准安排到贫困户,增加贫困户政策性收入和劳务收入。
格宜镇旱稻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包冬梅,申请到1600亩核桃种植规模,已栽种了5亩,今年已挂果,成为“摇钱树”。“估计能收入两万元。”包冬梅脸上挂满了笑容。
●补偿资金提升脱贫信心
2018年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75.51万亩,下达补偿资金3954.99万元,惠及28乡(镇、街道)247982户。
目前,宣威共种植核桃50多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1亿元。引建核桃精深加工企业1个,发展林下养殖大户4户,每年带动贫困人口120人。依托森林资源培育餐饮服务和旅游企业17家,每年带动贫困人口250余人。将生态护林员指标分解到27个乡(镇、街道),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757个。
●变“输血”为“造血”
2018年以来,举办贫困人口核桃、苹果、花椒、猕猴桃、桃子、梨嫁接和管理技术培训155场次,培训12865人次;魔芋、百合、重楼种植技术培训13场次,培训585人次;马蜂、土鸡培训10场次,培训363人次。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出资、农户出地、合作造林、收益分成”“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党总支+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等模式,让山坡长满经济林,让更多人有就业机会有经济收入。
一片片绿色森林,一片片果实累累的经济林木,一群群活蹦乱跳的家禽,在启示着宣威生态扶贫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