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麒麟区越州镇的潦浒陶瓷,许多曲靖人并不陌生。尤其是近年盛行养多肉植物,潦浒陶瓷价廉物美,颇受市场欢迎。
一到周末,逛潦浒陶瓷古镇的人络绎不绝。有淘花盆的,把玩茶杯的,欣赏陶瓷工艺的,体验陶泥拉坯的,还有一批陶粉们只要有空就相聚在潦浒陶瓷古镇,喝着茶品玩那千年古法柴烧窑变后神奇的陶瓷。
渐渐地潦浒陶瓷古镇有了假日经济。周末,一趟潦浒陶瓷古镇行,收获一把壶、几个花盆、几件工艺品,还收获了一份绚丽多彩陶瓷文化的浸染,对千年陶瓷古镇潦浒陶瓷制作人的敬佩。
潦浒陶瓷工艺品。
传统花盆批量出窑
麒麟区越州镇潦浒村,被誉为千年陶瓷古镇、龙窑的活化石、窑的博物馆、陶瓷工艺技术的展示馆、陶瓷产品的陈列馆。
近年来,随着麒麟区越州镇潦浒陶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项目的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陶瓷销售收入逐年上升,千年陶瓷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假日里的潦浒陶瓷古镇,让人感受着这种生机和活力。5月13日,古镇上薛家窑土陶出窑了,许多人赶来挑选他们喜欢的陶瓷。2000多件大大小小的花盆、茶杯,摆满了一院子。薛家窑烧制的花盆、陶罐、茶杯,一出窑,就被抢购一空,大部分被花店定购批发销往市场。
薛家窑的陶瓷,价格便宜,5元、10元、30元、80元、100元……视花盆大小形状品质而定。虽然是手工拉坯,但经过1200度烧制,古朴厚重。因为用当地泥土,器型大众化,土陶成品率高,大大降低了成本,走量就成为薛家窑土陶的经营之道。
在潦浒陶瓷古镇,大部分制陶人都靠走量,制作市场上热销的陶瓷。用薛家窑土陶老薛的话说,这样做陶很辛苦,镇上很多人因为吃不了这份苦就放弃了。
但他们中也有部分制陶人在传承古法烧制土陶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现代陶瓷艺术,走精品之路,“保建陶”的法人李保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李保建,祖祖辈辈生活在潦浒,他琢磨着粗陶细作,提升潦浒陶瓷工艺。他用柴火烧制的茶具与建水陶瓷茶壶比较,甚至买来建水泥土用潦浒古法柴火烧。几次烧制,他证实了用建水的泥土烧不出潦浒陶瓷特有的色彩。
潦浒的泥土含有铁等金属,经过上千度温度的柴火烧制,金属经炭火淬炼,一壶一盏,呈现出神奇的色彩,变化莫测,各有韵味。李保建精心制作的茶壶出水好,并有潦浒陶瓷特有的光泽。
陆良的陶粉老周,周末除了自己来古镇,还常常邀约着朋友们一起来。他说,古镇上的潦浒陶瓷粗陶粗制到现在的粗陶精制现代工艺的融入,从日用品到工艺品,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
窑变后的精品受追捧
走进潦浒陶瓷古镇,许多手工作坊都有自己的精品展柜。
有雕塑、茶壶、茶盏;有原泥柴烧、陶上青花、黑釉剔花、彩绘……展示了现代制陶人在继承千年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古法龙窑柴烧、土陶老釉青花技术,努力提升潦浒陶瓷创新发展水平。
他们的作品器型端正、做工严谨、柴烧窑变、精美雅致 ,潦浒陶瓷的神韵在云南制陶业中独树一帜,作品在南博会上展出,深受广大客商的好评。一些精品,在国内参展中多次获奖,成为人们争相拥有的收藏品。
说到现代潦浒陶瓷,离不开王晨华和他的“众生陶”,还有杨太林的“易木陶艺”等一批外地陶瓷工艺品制作人。他们的到来,为潦浒陶瓷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68年生于陕西的王晨华,曲靖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14年,他创办了“众生陶”。从此,一头扎进潦浒陶瓷古镇,醉心于柴火烧陶的世界里。
他说,柴火在气窑、电窑等现代烧制方式面前,曾被视为一种落伍、费时、费力的烧陶方式。但柴火烧的难度却是最难控制的,一件柴火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精心挑选的原矿陶土,陶土矿物质中微量元素丰富,在1200度的柴火高温中,表面留下各式各样的火苗舔过的痕迹,而柴火落灰自然地凝结在器物表面,成就瓷器表面千变万化的光泽,显得更原始、更天然。而那些精品,更是难得,常常一窑中也难得一件。因为,那是人与大自然的产物,彰显的是一种原生态独一无二的个性美。
杨太林,这位生于会泽的80后,曲靖师院中国画专业毕业后,来到潦浒从事陶艺设计与制作,成为一名陶瓷民间工艺传承人。他的易木陶艺工作室以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人的使用和审美习惯,制作出集实用、美观、艺术为一体的陶艺品,受到陶粉们的追捧。
潦浒陶瓷古镇因为王晨华、杨太林他们的加入,在继承传统烧制工艺的同时,加入现代的创新工艺,使这种源自千年的陶器,焕发出新的魅力。
王晨华精品展区,一把柴火烧陶壶,标价16880元,通体的釉色透着陶瓷开片,犹如一条条细若冰纹的丝线,仿佛人体的无数毛细血管,为陶瓷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脉动。
眼下,为了6月份开馆的潦浒陶瓷展览馆,王晨华邀请了国内著名画家毛然作画、题词。
如今走进潦浒陶瓷古镇,你会感受到集陶艺生产、营销、研发、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千年陶瓷古镇”正在形成;感受着正在兴起假日经济潦浒陶瓷的吸引力,一个亿元潦浒陶瓷“大陶瓷”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曲靖日报记者 邱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