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边的山沟里隐藏着很多废弃的工厂,这些企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一线城市动迁到中国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岭中的重要工业项目,称之为“大三线”建设。50多年过去了,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工业化奠基时代也已渐渐远去,老三线却成为距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
近日,记者来到距离我们这座城市最近的三宝镇原来的国营9807厂,现在是一汽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厂区是沿着山沟而建的,一条长长的道路两边分布着大大小小不同功能的车间厂房,现在大部分厂房都已闲置,红墙灰瓦的废旧工厂在绿色峡谷中呈现出满眼的油画色调,破碎的玻璃窗和锈迹斑斑的铁门铁窗像是一张用碳条涂抹出来的素描画。眼前,一幢灰白相间的三层楼房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植物中,这是当年的行政办公楼,一切管理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人去楼空的大楼外墙上“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依然那样的壮观;从一道道铁门上随处可以看到用钢筋做成的美术字“工业学大庆”“独立自主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仿佛看到曾经的建设者们充满朝气、欢声笑语、热火朝天的生产状态和辉煌青春。
“老三线”是中国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岭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甘肃的全部,加上京广线以西、长城以南的粤北、桂西北、湘西、鄂西、山西、豫西和冀西等广大地区。这些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做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
三线军工企业是“备战备荒为人民”那个特定年代的产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到今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军品到民品、由党委一元化领导到厂长负责制、由政治挂帅到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由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到破三铁实行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由固定职工到合同职工再到下岗职工等等一系列的转变和变化,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曲折的历程。
走在空矿的厂区,想起了40年前跟随同学来过这里,同学的父亲是厂里的技术员,当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满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军事工业和三线建设,是告别山东老家来到这里的大批英雄建设者之一。那个时候,他家住在厂区外面的生活区,生活区是依山而建的一排排红砖灰瓦的平房,每家门口都自己搭建个小厨房,房前屋后都是自家开荒平地种植的瓜果蔬菜。记忆很深的是当我们好奇地问到工厂里生产什么产品时,大人们都是神秘地止住我们:军队上用的东西不要乱打听,也不要跟别人乱说这里有个厂。瞬间,在我们脑子里闪现的就是当时放映的《黑三角》等一批反特电影里表现的台湾女特务妄想破坏中国军工厂的画面……回来后也从没有跟人提起这儿有个军工厂,自己还去过这个军工厂。
直到80年代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国营9807厂由生产军品到生产民品,再转型生产蓝箭汽车,最后发展到现在的国有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改组、改造和实施资产重组成为一汽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重心也从山沟转移到城市,原来喧嚣的厂区变得冷清,原来几千人的国营大厂变成现在百多人的配件车间。
曲靖日报记者 杨学荣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