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7日)迎来2017年度国际政坛的重头戏: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汉堡举行。国际舆论的兴奋点无疑会聚焦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金的第一次会晤、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前向特朗普喊话等话题。然而撇开这些新闻看点不谈,我们对于汉堡峰会的表现和影响力应该有怎样的现实期待?
有意思的是,美国彭博社于7月4日推出一篇分析,称“当美国退出世界领导地位时,中国和德国走上来”,这种借G20峰会把中国和德国推至全球治理“领袖”的说法有没有现实的可能?世界会由此进入“中德时间”吗?
美国让本届G20峰会很艰难
毫无疑问的是,美国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种种内政外交政策——我们姑且称之为某种系统性政策——将使本届G20峰会成为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届峰会。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G20框架内的美国因素,以及由美国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众所周知,如今大家对于G20峰会所能发挥作用的期待,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当初成立时自我赋予的责任,或者说非机制性的授权。G20在1999年成立的目的,就是协调各国政策以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作为对于2008年由华尔街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应急措施,G20峰会于该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应运而生,2009年匹兹堡峰会正式确立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85%、世界贸易总量80%和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G20为国际经济、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主要论坛。从原本的意义看来,G20以及G20峰会是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乃至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部分 。
但是现在出现的情况是,G20内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领头羊——美国——突然觉得自己主导的游戏规则让别人占了便宜、而自己吃亏了,想改弦更张了,于是喊出“美国优先”,要在美墨边境筑墙,称对美保持巨大贸易顺差的德国“坏,很坏”,干脆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退出气候保护《巴黎协定》,指责北约盟国未兑现所应承担的费用——谁知道特立独行的特朗普总统还会有什么惊人之举。
这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自诩的价值观共同体,可谓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致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今年5月G7峰会后发出了“我们完全可以信赖别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欧洲人必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论调。
我们也知道,特朗普现象并不属于偶然,英国在“后真相”的气氛下公投退欧、法国等欧洲国家民粹主义势力的崛起等等,都是以反全球化为最大公约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失序现象。再加上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欧洲频发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俄罗斯和西方自乌克兰危机以来陷入全面的地缘政治冲突,让人感觉世界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动荡不安之中。
纷乱的世局中,中德两国很亮眼
在这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格局令人无所适从的背景下,世界舆论突然发现了两个仍旧处于繁荣和发展中的“避风港”——中国和德国,这两个分处欧洲和亚洲中心的国家,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仍在不断增长中: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后依然保持了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而且正在大力推动增长向创新性驱动的转型;德国在2008年以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逐渐成为欧盟事实上的主导性力量,当年的欧盟“三驾马车”即法国、德国和英国在英国退欧、法国自顾不暇的局面下,已经被德国一枝独秀所取代。
而且,中德两国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自由贸易、气候保护等全球性议题持有接近的积极立场,连去年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与今年汉堡峰会的主题“塑造联动世界”都一脉相承。中德两国之间甚至不存在中美、美俄等大国间潜在的政治冲突。
正是由于中德两国自身有着上述种种优势,世界在美国特朗普政府越来越“独善其身”之际,期待中德两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文章开头提到的彭博社的那篇报道,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炉的。
中国倡导的国际秩序:国际社会合作共赢
那么,本次G20峰会是否真的会如彭博社所言,在G7机制实质上陷入意见不合的瘫痪状态下,中德两国会利用特朗普政府让出的权力真空,联袂取代华盛顿、接管世界领导权吗?
我们要谨慎对待中国在G20框架内与德国共同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甚至全球治理的诱惑性提法,尤其拒绝捧杀。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由某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主导国际秩序的想法,不符合中国对于新型国际秩序的设想。与冷战时所形成的国际秩序观不同,中国随着自身的发展以及深度介入全球化,逐渐由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牵头组建亚投行等实践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中国所倡导的国际秩序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建设国际社会合作共赢,而不是凭借一己之大凌驾于他国之上。积极有为地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与“中国主导世界秩序”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个层次,中国和德国无疑对于全球经济治理有着共同的期待,但是G20机制目前不能低估美国因素。耐人寻味的是,彭博社的分析中,把中德可能在汉堡峰会期间取代美国领导地位的行为称为“篡权”(usurp)。无论这种文笔是属于修辞还是属于真实思想的流露,都透露了一种美国自上至下的“集体无意识”:美国是主宰,任何其他力量挑战美国的主导权都属于“僭越”行为。这就意味着美国不是没有可能像此前在意大利的G7峰会上那样,以一己之私阻碍峰会形成有效共识。这也意味着美国已经成为G20机制中的不确定因素。除了经济因素考量之外,德国在军事领域不具有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实力,欧洲在安全防务方面依然严重依赖美国提供的保护伞。在这个意义上,很难想象德国会全面挑战美国在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
第三个层次,G20机制本身尚有待完善,比如机制本身还没有秘书处之类的常设机构,机制运转顺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轮值主席国暨峰会主办国的努力以及前后主席国的工作衔接。在目前这个阶段,尤其是本届峰会期间,最大可能地凝聚各方共识、维持机制的有效性,可能比在议题和理念上与“逆全球化”力量展开对抗更具建设性。在这个意义上,舆论对于中国和德国承担更多责任的期待虽然不乏善意的成分,但是中德两国在向世界经济发出积极信号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以保证G20机制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为重。
(作者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