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61个高考生家庭落入“分不够钱来凑”骗局,被骗近千万

[复制链接]
资讯小白 发表于 2017-6-21 14: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曲靖朋友,赢取金币兑换话费、礼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又是一年高考季,每年6月下旬张榜出分的时刻,总是牵动着百万考生家庭的心。然而金榜题名之外,总有失意失手。若是分数不够,金钱和“关系”可能凑?
  以“诈骗罪”、“大学招生”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到25份相关判决书,展现了近7年来,全国14个省市审判的25起高校招生诈骗案——28名被告人谎称能帮考生上大学,使得61个家庭被骗974万余元,平均每家被骗约1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8名被告人中,平均年龄为41岁,除去7人学历信息未说明外,一半以上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还有3人系研究生学历。
  为获取家长信任,他们或谎称“关系硬”,或虚构内部子弟名额、机动指标,或伪造扩招文件、录取通知、学费收据等,使得考生家长逐步被套牢。被骗金额最多的一家花了130万元,诈骗者以赞助费、落户费、给领导送礼为名要钱,实际上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六成被告人虚构头衔,如校长助理、大学教授、招办主任、考试中心工作人员等等。有的案例中,高校教师是诈骗的“主角”。
  受害考生中,“落榜生”占比最大,也有考生分数上二本线甚至超过一本线的,为了上名校或者军校,也成了被诈骗的对象。
  公开报道显示,6月22日开始,全国各省份将陆续可以查高考分数,各地时间有所不同。
  过去七年每年都有家长被骗,有的被骗130万
  搜索到的25个案例显示,过去7年中,每年都有高校招生诈骗案发生。
  若能顺利通过高考,考生将作为统招生被高校录取。而在上述多份判例中,愿花钱找关系“运作”的家长,目的也是让孩子作为“统招生”入读大学,注册正规学籍。
  为此,被告人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特殊路径:内部子弟名额、机动指标、扩招生、定向录取、自主招生、保送生、国防生、借读生、旁听生、插班生……其中部分概念纯属虚构,也有不少是假借正规的招考程序名称,实际上都是陷阱。
  在河南省判决的一起案例中,法院查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间,被告人谢某谎称自己为清华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以帮助魏某女儿王某取得北京外国语大学内部子弟名额、需要缴纳注册金等名义,骗取魏某汇款32万元。此外,以帮助陈某女儿申请清华大学机动指标、预交注册金为名义,骗取陈某汇款20万元。
  上述案例显示,大部分被告人分多次要钱,家长即便怀疑,也不愿放弃最后一丝希望,接连上当。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开学入校后,仍相信被告人有能力给孩子转校,继续支付费用。
  被告人要钱的理由亦是五花八门,报名费、送礼费、打点费、差旅费、注册费、户口迁移费、考验培训费……甚至是帮校领导借钱。
  在河北省2016年判决的一起案例中,年近半百的被告人陈某对外谎称自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助理、教授,能帮王某的儿子办理到中国人民大学上学。陈某先以赞助费、落户费、给领导送礼为名,骗取王某64万元,后又以校领导借钱、做生意周转等名义,骗取王某66万元,合计130万元。
  王某称,他自知“凭儿子的平时成绩根本考不上大学”,便经人介绍,联系到了陈某。陈某谎称自己给外甥在人大“预留”了一个名额,但是他外甥高考分数太低上不了,又没钱运作,正好“让”给陈家。
  最终,法院判决陈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在湖南省2010年发生的一起案例中,被告人没能让考生进入其承诺的大学,但在开学后,依然以可办转学为由稳住家长,继续收钱“打点”。
  观察到,有8起案例均涉及伪造证件或文件。包括录取通知书、入学须知、新生报到卡、学费收据、毕业证甚至是录取扩招的教育部红头文件。
  在陕西省2010年判决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王某和马某仅靠伪造录取通知书,就先后骗取了5位考生187500元。他们伪造了4份武汉大学录取通知书及1份陕西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
  案发后,王某的亲友将全部赃款退赔给受害人。王某和马某因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5年。
  落榜的想上本科,考上二本的想上一本
  经统计发现,上述案例中,半数判决中受害家长提到孩子高考分数“不理想”、“落榜”等。此外被告人也利用了部分考生及家长的“名校情结”、“军校情结”,承诺为一本上线、甚至是二本上线的考生提供“特殊服务”。
  在江西省2014年判决的一起案件中,艺考生林某甲高考考了517分,只达到了第二批本科分数线,但家长想帮女儿入读一本大学。经林某甲的艺术辅导老师的联系,又辗转两人,家长联系到了林某。
  林某自称是江西财经大学的院长助理,只要收取一定的操作费就能帮林某甲入读该校。林某还通过电子邮件向家长发送了江西财经大学入学通知书扫描件,家长信以为真,付给了林某13600元。林某还出具了两张盖有江西财经大学财务专用章的收据。
  2012年9月,林某甲拿着江西财经大学多项培养班商务英语专业入学通知书到校报道,却被告知该校根本没有这个专业,通知书是假的,林某甲这才发现被骗。
  案发后,林某被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而在云南省2014年判决的一起案例中,受害考生的成绩已经超过一本线,但因其想就读军医大学,家长余某最终被诈骗29万余元。
  判决书显示,女儿成绩出来后,余某经亲属介绍认识了被告人蒋某。蒋某自称在省军区门诊部工作,专门负责军医大学的招生和体检,手上有五个机动名额,“像你女儿的分数完全可以上。”
  最初蒋某开价15万,余某如数打款。随后,蒋某又说名额少、竞争太强,以及要服装费、代培费及其它一些费用,余某又陆续打了92000元。然而直到开学,蒋某一直没消息,余某只好让女儿入读了另一所大学。数次下来,余某共被骗取了291600元。
  多因熟人介绍落入骗局
  家长是如何联系上这些诈骗者并陷入骗局的?
  25起案例只有一起中的家长与被告人原本就认识,其余大部分都是经亲朋介绍,转托两三人才认识诈骗者的不在少数,其钱款交易也往往经由中间人之手。
  这些帮忙介绍的中间人包括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培训学校老师等等。一起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和落榜生的班主任共同牵线搭桥的案例中,14位考生家长被诈骗,涉案金额共计261.6万元。
  2011年至2013年5月间,被告人黄某伙同杜某在北京、济南等地,谎称能够帮助学生办理上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学校,骗取多位被害人钱款。
  判决书显示,培训机构老师王某在北京开会时认识了徐某,徐某自称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实训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能解决高考落榜生上大学,问王某是否有需要。王某便给带落榜生的班主任打电话,班主任陆续向其报了15个学生。
  此后,被告人黄某伪装作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局一主任,自称张老师,并与该局“李副局长”(杜某冒充)一起与王某见面,王某当场交了15万元。随后,两方商定每个学生操作费18万,王某分多次将钱款打齐。
  随后,王某又多次交了“学费”、“注册费”等数万元。还应“李副局长”要求,给其24瓶53度茅台酒、6条苏烟用作送礼。期间,被告人还通过送交虚假录取通知书、学费发票等稳住家长。
  案发后,黄某被判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罚金人民币一万一千元。
  虚构身份多是招生办人员,其中亦有真教师
  家长为什么选择相信这些骗局?被告人所标榜的“招生职位”成了终极诱惑。
  在25份判决文书中,超6成被告人虚构身份,其中套用最多的就是高校或教育系统招生办人员,抑或是高校老师。此外,还有的自称是最高法驻湖北高院办事处干部、云南省军区医院招生体检负责人、安徽省教育厅工作人员等等。
  被告人中,也有真的高校老师,他甚至邀请到考生心仪的高校的老师同席“捧场”。
  判决书显示,被告人桑某原为太原学院社科部教师,2013年普通高考招生工作开始后,桑某正任太原大学招生办的巡视员。桑某找到被害人宁某称,自己“可以处理一些其他人处理不了的问题”。宁某正好有亲戚参加美术类高考,专业差两分,桑某答应收4万元将孩子办理到太原大学。
  但事情并未办成,桑某只得退了25000元,他辩解称“因为学校降分补录是网上招生,我没办法点录,就没办成此事”。
  同年,桑某称能帮被害人刘某女儿办理到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专业,并前后收取了15万元。过程中,桑某还曾邀请该校老师康某与刘某母女一块吃饭。
  康某称,自己与桑某是很好的朋友,当时桑某叫其与刘某母女一起吃饭时,只说有个孩子想报考他们学校,让他帮忙讲一下考试的注意事项。
  案发后,经查,除这两笔诈骗外,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桑某以能够为他人办理工作、上学、毕业证为由,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多次多人,共计诈骗13起,犯罪数额87.08万元。

  实施诈骗时,桑某多利用了自己太原学院教师的身份。2014年案发后,桑某被学校开除教职。2016年,桑某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十八万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