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17日晚,由央视综合频道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到国产航母副总设计师——孙光甦。这是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之后,孙光甦首度公开分享,再次引发了一小波航母热。
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海上作战平台自主设计建造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对增强海军整体实力、促进军工技术升级都具有重大意义。海军老兵如何评价中国航母发展?航母基地建设有多难?……针对一些国产航母的热点话题,将推出系列文章进行解读。
“可以说,我们的海军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有生之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早在30多年前便参与“中国海军战略与航母发展前期论证”的海军指挥学院徐锡康教授在接受专访时,回忆了中国国产航母从无到有的整个历程,并由衷发出感叹道。
在其2011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忆刘华清司令的海军战略》的文章中,徐锡康回忆称,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在1982年重回海军工作后,立即指示他与哈洪涤(时任海军杂志社社长)等人在内部进行航母项目前期论证的具体工作。即便航母发展计划在1987年海军第三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受挫,刘华清也并未放弃。
“我们想通过发展航母,引出海军装备发展的路子来。现在我们这样规划,30年后就会看到效果!”刘华清当时这样说道。
从1987年到2017年,刚好三十年。
2017年04月22日,辽宁大连,中国首艘国产航母最新进展,施工人员正在航母平台上有序清理物件。甲板上整洁,在船坞中涂装完成的国产航母,红色水线清晰可见,建造已近最后收尾阶段,拖船已在港内候泊。
终于登上中国海军自己的航母
2011年,由前苏联航空母舰“瓦良格”号改装建造而成的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完成首次海试。2012年9月,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2016年年底,中国航母编队首次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训练,这也是辽宁舰首次出远海训练,其中,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进行实弹射击演习。
谈起首次登上辽宁舰参观时的情境,作为见证“中国航母数度起落、从无到有”的一名海军退休老兵,徐锡康面向苍茫大海长舒了一口气——“这一步终于走出来了!”
“(登上辽宁舰)主要有两点感受:第一,我们终于有了航母,我可以舒口气了。因为我们国家动员体制的优势,我对后面海军进一步的发展很乐观;” 徐锡康说,“第二,就起步而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比我想象得要好,我认为(它)能满足我们对于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静态防卫。”
徐锡康曾亲历过中国海军“梦想航母”的时代。1980年,共和国的将军们第一次有机会亲自登上蓝水海军的核心装备——航空母舰。当时,被誉为“中国现代远洋海军之父”的刘华清带领新中国第一个军事技术代表团赴美,登上了美国“小鹰”号航母。1996年的台海危机时期,正是这艘“小鹰”号航母及其编队被派到台湾海峡。
“刘华清(到美国考察)以后,回来把我找到他家里去,他当时的心情是不一般的,提出了各种问题,让我做个航母的初步设想。” 徐锡康回忆道,刘华清先后三次以不同方式做出指示,其间除了谈及参观“小鹰”号航母的观感,还在阅读由徐锡康等人搜集整理的航母资料后,对主要国家建造航母及其形成海上战斗力所需的时间与经费之多颇为惊讶。
在1987年向解放军总部机关汇报海军装备规划情况时,刘华清再次提出具体建议称,对航母的发展,“七五”(1991–1995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他当时根据中国航空和造船业领导及专家们的评估认为,中国在技术上“有能力建造航母以及舰载战机”。而且,根据刘华清的初步设想,我国建造航母就应从常规动力的中型航母开始。
“最终,我们提了‘三个四’:四万吨、总量四十架飞机、耗资四十亿人民币,分两个五年计划实现……最后计划没被认可,(刘华清)曾一度提出,能不能改造商船。” 徐锡康回忆道。
但这份建议方案最终仍未通过,后来遭到搁置。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黎楠曾表示,“部分原因是预算不足。”
30年后的今天,中国海军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据统计,仅在2016年,中国海军新下水舰艇就达20余艘,被形象比喻为“下饺子”,而且可支持远洋作战的主力舰艇与辅助舰艇数量也迅速提高。
国力的强大自然使得海军装备的预算投入不再拮据。但更为重要的变化还在于,中国海军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护航和助力,“我们现在的海上贸易,包括石油运输通道等,关系整个国家命脉,这个靠什么来保护?必须靠海军作为后盾。”徐锡康尤其强调了海军发展对于今天已经走向全球的中国经济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同样重要的是,“航母的发展,海军的发展带动了国家整体的科技能力,带动了沿海经济,很多企业产品的档次都提升了。”
“所以航母这件事呢,我认为要用放大镜放大了看,(这)一点都不过分。”徐锡康说。
从037到056,亲眼感受中国海军的质变
除了宏观层面的变化,具体到航母及舰船上士兵的生活条件和人员素质,变化更为具体而实在。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回暖后,许多西方国家的军舰先后到访中国。徐锡康作为军官组的一员,多次登上外舰参观。
“上去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不晕船。”徐锡康感触颇深地回忆道,“当时我们的船,一上去机器噔噔作响,一股子柴油味,吃饭都要在甲板上蹲着吃,一拉警报都往甲板上的战位跑。但是对方的船有空调,船舱里干干净净,很舒服,还有酒吧、洗衣房,一拉警报都是在甲板内作业,外面看不到人。外军军舰的结构与环境确实较为合理舒适。”
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海军的舰艇吨位普遍偏小,人居环境较差。以在1974年击败南越海军、赢得西沙海战胜利的主力功勋舰艇037型猎潜艇为例,其排水量不到400吨,编制70多人,一度连艇员负伤后做手术都要在会议室临时架灯进行。
《舰载武器》杂志执行主编石宏介绍说,由于多种原因,人居环境是中国海军长期忽视的地方。早期的舰艇上,淡水主要靠水柜携带,蔬菜保鲜也很差,也没有空调系统,“夏天一身汗,冬天一层冰”,官兵在长时间的出海任务中很难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力,对战斗力的保持大为不利。
“后来,056型护卫舰逐渐服役,我上去看后简直目瞪口呆。1000多吨的船,防空、制海、反潜什么都有,各种舱室都很齐全,而且70多个人就能完成运作,自动化程度很高。例如,厨房基本都是全自动,两个人就够用了。”徐锡康谈及这种变化时说道。
“登上辽宁舰后,上下有二十来层。舰上的工作人员说,教授,你有生之年,每天来住一个房间,十年才能住完我们的房间——为什么呢?船上有3600多个房间!”徐锡康说。
除了硬件设施,人员素质及培养等软性因素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海军来说,不管是航母,还是我们主要的战斗舰艇,大学本科不是问题了,研究生也不在话下。官兵考核素质都很不错的,而且淘汰率很高。” 徐锡康说,他喜欢登舰后和年轻的军官交谈,了解他们的志向和抱负。
“现在是国际化的海军,过去出访还带翻译,比如外语口语,虽然我们舰长这一层还没完全达到,但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具有了这个能力。”徐锡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