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出台关于学校学生食堂陪餐制度,规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校级领导每月应至少陪餐一次,每学期陪餐4次以上。此外,每学期各食堂陪餐次数20次以上。根据规定,全省有学生食堂的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不含托幼机构),应建立学校管理人员轮流陪同学生就餐制度。(11月27日《信息时报》)
卓博教育解析
@人民网向秋:校长陪餐,关键要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就餐困难、落实责任,实行校长陪餐制,并不是校长去学生食堂吃顿饭那么简单。学校校长要增强问题意识,把陪餐作为了解学校饮食保障的渠道,作为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增强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责任心,使学生们能够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荆楚网焦伟:学生是食堂的受众体,食堂饭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脑力发育,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上学阶段,学生在食堂吃饭时间比在家长,家长对食堂最为关注。陪餐制度,可以让校方领导感受到学生饭菜的质量,听到学生的呼声,从而倒逼食堂进一步改善升级,最终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此外,让陪餐制度发挥根本性作用,还需真落实,防止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基于此,一方面,领导陪餐时间应是随机、暗访的形式,防止食堂把握规律,出现“领导陪餐,饭菜佳;领导不来,饭菜差”的情况;另一方面,英国学校食堂基本上在门口都设置一个意见箱,供学生提意见,我们也可以借鉴,在学校食堂设立意见箱,完善投诉监管机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南方网:实行“校长陪餐制”,为解决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首先,校长能够监督食品质量安全让校长与学生们吃同样饭菜,不仅可以考察饭菜的质量,掌握学生们的口味,而且是把校长进餐安全和学生们进餐安全捆绑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们吃得更好更安全。另外,还能够增进师生感情,吃饭的时候和学生交流也是一种了解学生的渠道。所以,对于这样一种制度的实施,我们必须为他点赞。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么好的制度,很多时候只是听起来很美,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透支了学校和校长的公信力,成为大家诟病的对象。比如说很多校长,经常“官气”十足,向来比较“尊贵”,来到食堂只坐包厢,安排特别的食物,对实际情况不了了之。就算是和学生吃的一样,听取学生的建议,如果不把他放在心上,想办法加以解决,那么所谓的“陪餐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沦为“镜中花水中月”。
@南方日报周评:学校安全事无巨细,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稍有疏忽,极有可能造成群体性事故,给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后果。这个角度而言,通过“校领导陪餐”制度,确保校园饮食安全,让学生吃上健康、卫生、安全的校餐,出发点很好,积极意义明显。
但,我们也要关注的是,办食堂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如果仅仅以不出事故为底线,那么,“校领导陪餐制”的意义就大打折扣。窃以为,“校领导陪餐制”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同时,也应该对学校食堂的采购、饭菜质量也进行考核,让学校食堂在阳光下运行,让学生吃上更高质量的饭菜。
@荆楚网诸葛昊:校长陪餐制的意义不言而喻。其一,校长能够监督食品质量。食堂因为校长的到来必须有所忌惮,见解促进食堂的食品质量。其二,能够增进师生感情。校长平时较为繁忙,也难得有机会和学生进行交流,这个饭桌上的交流也是一种了解学生的渠道。
然而,校长陪餐制出发点是好的,执行起来却难度重重,存在走过场的可能性。一来,校长的形象本来就比较“尊贵”,来到食堂会不会坐包厢,会不会安排特别的食物,会不会有领导陪同?这些都是问好,如果校长单纯只是为了吃一顿午餐而进食堂,我想所谓的“陪餐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其实制度本身是一种进步,硬性规定了校长的一种行为。但执行起来,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制度本身而言,需要出台更多的细则,来更多约束校长的行为和细节。而校长,也不可仅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因为这更是一种契机。只有两方面的互相作用,制度才能发挥到极致。
卓博解析:近年来,学校食堂安全事故频发,早已成为大家心里之痛。而此次广东出台的“校长陪餐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是,“陪餐制”能否成功,决定于校长本身的素质。如果校长能够利用好这个制度,把他当成掌管学校的一种工具,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此,自然能够给自己的校长生涯加分;反之,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食堂“吃顿饭”,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
说到底,“校长陪餐制”的关键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陪陪”就可以,不管是对于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机构,学生的健康都是不容忽视的,而制度本身的实施也是为了这一目的,所以,这就需要各个学校的校长,真正把这一制度落实到实处,让家长安心,学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