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当前,每一个昆明人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已经伴随着文明宣传、老旧小区微改造、道路景观改造、背街小巷环境治理等创文工作的持续,发生了由表及里、令人心动的变化。市民对文明素质的追求正润物细无声地进入春城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
文明新风扑面来
漫步昆明的大街小巷,焕然一新的市容市貌和良好的交通秩序让人感慨万千,良好的卫生环境和文明的生活方式,让人如沐春风。
一直在北京工作,许久没有回昆明的朱女士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昆明浓厚的创文氛围。机场大厅、出租车、公交车和候车亭都有创文宣传海报。从机场一路行至城市中心,施工工地、报刊亭、户外LED屏、楼宇电视、网站首页等等,随处可见创文公益广告,“我在一些公园里还看到了宣传展板,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宣传画,很有意思。”
昆明市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融入到碧鸡广场、莲花池公园、官渡区森林公园、盘龙区桃源广场等区域。一块块展板,一片片镂空铁牌,一盏盏主题灯笼,为这些本就风景秀丽的城市绿岛,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让市民在娱乐、休闲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老旧小区新变化
创文以来,各街道社区从老旧小区入手,对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改善市民居住环境,让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更有安全感。
老旧小区经过“微改造”,居住环境大有改观,群众满意。资料图片
“脱胎换骨”一词,可以毫不夸张地用来形容五华区顺城社区的新变化。靖国新村56号院,距离顺城购物中心直线距离不过数十米,是一片闹中取静的小院落。院坝内地面平整、看不到一点儿垃圾,花台里是居民自己栽种的植物,电动车也整齐停放在指定的区域内。望着眼前一副清静悠闲的情景,谁也不会想到,在今年4月份之前,这里还是另一副模样,墙面破旧、路面积水、沟渠裸露,晚上电动车、汽车随意停放,行人几乎无法通过。在顺城社区靖国新村,像56号院这样的老旧居民院坝一共有14个,它们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无人管理,院坝内生活配套设施老旧、墙面楼梯到处贴满小广告,车辆随意停放、无消防设施,环境卫生脏乱差情况严重。如今,通过“微改造”,靖国新村的14个老旧院坝环境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西山区益康路社区,80多岁的李光珍老人在步道上悠闲地散步,十分惬意,“以前连个跑步的地方都没有,现在一出门就有健身步道,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缺少运动场地的问题。”据悉,益康路社区居民利用社区二楼连廊,打造出了一条以“运动、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空中健康步道,并摆放休息凳,便于居民健身后休息。
建设文明新农村
主城核心区创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而晋宁区也同时在探索创文新模式。
与主城核心区创文工作不同的是,晋宁创文需要深入村镇。创文以来,晋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以挖掘传统文化、强化文化阵地、建设美丽乡村等为着力点,坚持在农村“美丽”上做文章,在村民“文明”上下功夫,提升了晋宁的“新颜值”。
晋宁昆阳街道的下方古城村有3000多人,其中老年人有579人,为解决大多数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生活无依无靠的实际问题,下方古城在全省首创“爸妈饭桌”居家养老新模式,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受到全村人的欢迎。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晋宁区夕阳乡丫租村村民原来生活的写照。今天的丫租村,稻田碧绿,青山叠翠,走进寨门,错落有致的哈尼族传统民居、整洁的青石板路面徐徐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随着示范村项目的推进,民族民居、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旅游观光等特色越来越明显。
据悉,晋宁将创文工作和特色民居工作相结合,提升了村落的人居环境,使乡村变身民族特色村,增加了农民创收的途径。
都市时报实习记者:杜晓霞
责编:王建宇 一审:秦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