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以来,我们以“关于基层军医,你怎么看”为主题,依托“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一项网络匿名调查。截至5月3日,短短一周时间,全军共有2228名基层军医填写调查问卷,还有不少军医网友踊跃留言。
因为匿名,所以真实。调查结果显示,95.5%的军医身处营连卫生所或师旅团级卫生队,91.1%的军医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在8年以下,84.78%的军医为本科学历,13%的军医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数据也许枯燥,但数据最有说服力。透过这组数据,我们看到了基层军医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酸楚。
痛点一:被边缘化
——78%的基层军医认为自己不受重视
舞台再小,亦可演绎精彩,哪怕是营连卫生所,但不少基层军医却在为“没人看病”而烦恼。
在提问“你在部队是否受到重视”中,78%的基层军医认为自己“不受重视”,仅有1%的基层军医选择“受到重视”。
为何“不受重视”?24.2%的基层军医选择“立功受奖从没有份”,40.6%的军医选择“上级关心不够”,27.2%的军医认为“基层官兵对我爱搭不理”。一名军医留言:“只能看小病,领导不重视,开会专业户,想走走不了。”
基层军医的角色定位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可他们在工作中不得不面对“被边缘化”这一现实,59.1%的军医认为自己的岗位在部队“完全没必要”。一名军医留言:“我在连队,下面一两公里就是小镇,有医院,连队根本没有必要设置军医,可以社会化保障。”
一名军医的匿名留言让人心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活里充满了等待,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甚至两年,或许更久。可是,等着等着就老了,等着等着梦就破了,等着等着路也看不见了。曾经,我骄傲地考入军医大学,认真学习,积极科研。这4年的时光,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如果这是病,或许我能治,可如果这是命呢。我是一名军医,如果需要我,请好好待我;如果不需要我,请放我离开……”
痛点二:“武功”渐失
——88%的基层军医认为自己的医术下降明显
医术,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军医也不例外。
问卷调查显示,88%的基层军医认为,自从当上军医后,自己的医术“下降很多”,仅有7%的基层军医认为“下降了一点”。毕业后本该有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两者加起来共有将近95%的基层军医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事实:自己安身立命的医术不升反降!
由于部队基层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器材,科班出身的军医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之基层官兵的病种病例较为单一,这一定程度上让基层军医很难在基层一线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一名军医留言:“我是基层军医,硕士学历,被分配至基层多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希望高层能把我们军医编制收拢至医院一级,集中管理,轮流派驻保障,实现个人和集体价值最大化。”
在地方医院,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经验的积累,一名科班出身的医生在院校所学知识逐渐向实践转化、沉淀,5至7年就可以成为科室骨干,可以说“越老越值钱”。
可在部队基层,由于难以接触新知识、难有动手机会,基层军医们的手只会更加生疏、脑子只会更加“空白”,“武功”渐失,甚至尽失。
痛点三:前程难期
——75.2%的基层军医打算通过考研考博“改变命运”
不可否认,不少军医选择军营,也曾激情满怀,“理想高于天”。但现实的残酷,击碎了他们的梦。
由于对自己的前途“一眼望到头”,调查中,94.3%的基层军医有过转业、交流的打算。在部队待遇显著提升和前程更加可期的大背景下,这一比例,远远高出部队基层其他岗位和群体。这一数据,让人深思。
与眼前艰难无望的困境相比,其实军医们更加害怕“一眼就能看到头”的未来。当前,研究生以下学历的医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是分配到师以下基层部队,由于从基层到医院的路逐渐被堵死,基层军医的军旅轨迹只能在一线岗位“一直打转转”。无望中,75.2%的基层军医不得不打算通过考研考博“改变命运”。
军医之“痛”谁来医?留言中,一名军医网友的建议得到不少人点赞:“军医最好实行二次分配,首次分配全部下基层,基层工作满5年(5年正好是一个本科医学生的培训周期,而不会导致基层断档)调到上级医院,给军医职业一个希望,让所有军医的技术都能有提高。”
(原标题为《这是一份来自全军2228名基层军医的网络调查,透过这组数据我们看到什么——基层军医之“痛”谁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