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点火开工,全面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
这意味着,中国人不仅是豪华邮轮的消费者、经营者,还将成为豪华邮轮的建造者。
一座航行的度假村
记者在上海外高桥厂区的船坞内看到,施工人员在这里搭建了一个船舱单元,这个船舱单元完全按照邮轮船舱原版建造,就像大型邮轮的“样板间”,分为酒吧间和KTV两个部分。
“这个‘样板间’的‘得房率’不高!”工程人员开玩笑说,走进船舱后记者发现,酒吧间和KTV的内部装潢与普通的房间并无二致,玄机全部隐藏在隔层处。
海上潮湿且颠簸,如果装修材料帖服不牢,或者柔性不好,就容易浮起、掉落或破碎,因此,每个房间的墙壁会装一层隔板,增加墙壁的柔性,起到减震作用。“室内装修的每一处接缝,除了出现材料本身的老化等情况,不允许出现任何缝隙。”施工人员告诉记者。
每一个区域、房间、甲板之间,还会有水、电、通讯等各系统的管线排布,相互之间不能干扰。粗略统计,全船共有客房2000多间,公共区域70多个,可容纳乘客5000多人,船员1000多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海上度假村,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一艘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琦说,不仅是船体大,系统集成量更大。
大型邮轮的“大”首先体现在船体上。正在上海外高桥建造的这艘豪华邮轮总吨位约为13.5万吨,总长323.6米,型宽37.2米。据粗略统计,零部件约为2500万个。
“大”还体现在系统集成量上,游轮上拥有剧院、露天甲板的泳池、水滑梯、KTV、鲜酿酒吧等多种活动场所,每一个单元空间都有不同的功能。就像人体一样,要将全船的“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进行集成,并有效运转,对于总装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为什么一定要造大型邮轮?
“大型邮轮是我国造船行业尚未攻克的一大难关。”十年前,邮轮旅游在我国刚刚兴起,当时记者来到上海外高桥采访时,受访的生产负责人感慨,“建造大型邮轮虽然难,但一定要攻克!”
建造大型邮轮并不只是攻克一个船型研制的难关。
目前,这艘大型邮轮的详细设计已经完成,共形成3000多份图纸,进入生产设计阶段后,将分解出数万份图纸,如果采用传统的二维建造模式,不仅工程量巨大,还容易出现数据偏差。“建造大型邮轮首先对我们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部长吴晓源说。
国产大型邮轮的设计生产采用三维建模形式,实时模拟船舶建造状态,在建造过程中及时优化设计。“数据的读取、标注、梳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人员投入较多的一个环节。”吴晓源说,“经过这样一轮历练,我们的数据处理能力、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人才队伍建设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对于中国造船工业而言是最大的财富。”
“传统造船的难点可能在于某项功能的提升,比如使用一种特殊的钢材,应对一种特殊的气候,或者应用一种新型设备等,而建造大型邮轮体现的是综合能力,是国际一流造船企业的‘金质奖章’。”周琦说。
十年前可望而不可即的项目,今天已经付诸实施,这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格局密不可分。
2018年11月6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正式签订了2+4艘13.5万总吨Vista级大型邮轮合同。一年后,大型邮轮点火开工,标志着中国大型邮轮建造进入实质性阶段,这对于我国造船业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艘大型邮轮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交付,船东为中船嘉年华邮轮有限公司,由中船芬坎蒂尼邮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入级中国船级社和英国劳氏船级社,投入运营后主要服务于国内的邮轮市场。届时,中国游客可以乘坐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大型邮轮出海度假了。
在上海外高桥,来自全球500多家供应商共同在为这艘船服务,建造大型邮轮将进一步带动国内产业链的发展。
邮轮产业涉及生产、销售、运营、维修、船供、人员培训等多个领域,其中生产领域大多是由船舶建造带动起来的。此外,邮轮建造还将带动起维修、人员培训等延伸板块。
“举个例子来说,一艘大型邮轮的地毯需求量约为70000平方米,相当于3个五星级酒店的地毯用量,一家大型航空公司一年的地毯采购量。如果国内有更加优质的地毯产品,那这一品类的采购成本有望降低。”周琦说。
邮轮全产业链发展还将带动区域转型。以上海为例,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所在的上海市宝山区,原本是一个钢铁重工业集聚区,随着邮轮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从“钢花”到“浪花”的转型,也依托邮轮旅游逐渐向邮轮全产业链延伸。目前,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已形成了四船同靠、年接靠国际邮轮800至1000艘次、年接待游客量600万人次的运营能力。
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说:“上海宝山围绕邮轮产业,通过全方位构建游、购、娱、船、港、城为一体的创新型邮轮母港和产业链生态圈,加快打造邮轮建造基地和配套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记者 贾远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