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沾益区花山街道的义务教育从学校环境、师资队伍、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各方面优化教学资源特别是在最大限度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实效,使教育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培养造就社会人才这一目标,阔步迈入教育事业的快车道。
■松林小学:只有那道大门是旧的
10月10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沾益区花山街道松林小学,看到教学综合楼、办公楼、教师宿舍、学生食堂等都是崭新的楼房,一间间教室里传来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讲课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回答问题自信有力的声音。记者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后发现,只有学校那道大门是1996年在普九工作中从老校区整体搬迁时所建,其他的教学楼、宿舍、食堂等都是在C级危房加固改造过程中,彻底拆除后新建投入使用的。
不仅仅是教学硬件设施更加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网络的开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现代教学设施也得到了逐步加强。尽管学校那道大门是旧的,但增设了校园警务室,强化了校园安全保障。该校在保证学生营养餐高质量的前提下,拓展业务服务周边村寨及留守儿童学生,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午餐,避免了中午放学远程往返回家吃饭,让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用于学习。学校还动员组织老师种花栽树,对校园进行全方位绿化,花红树绿,打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校长张本忠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通过各方的努力,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让每个农村娃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三道坎苗族小学:校本教材有特色
来到沾益区花山街道东边大山山腰上的三道坎苗族全寄宿制小学,一进校门就看到右边一块牌子上写着校歌《春暖花开》,看着看着,人们都情不自禁哼唱起来——“美丽的苗岭,美丽的三道坎……”
花山街道中心学校校长李杰风趣地介绍说:“这里的孩子们不会走路会跳舞,这里的孩子不会说话会唱歌。”一句话把苗岭山寨人的特点及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形象生动地道出来。
该校结合实际,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挖掘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整理编写出音乐、体育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吸纳了苗族传统体育中的跳芦笙、射弩、秋千、吹枪、摔跤、爬坡杆、斗牛会、跳鼓、打花棍等内容,形成教学特色,并结合每年举办“家校花山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校本教材与苗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全方位接受现代教育。
提到这点时,付学敏老师说,过去每年放寒假,五六年级的女生都有喝喜酒做客的,结果送送亲就不回来上学了,跟着就嫁人了。这些年,通过学校老师对学生及家长的教育引导,不仅这种现象明显少了,而且很多孩子在这里上完小学,上初中,考高中,想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思想意识已成为共识。
■大树屯小学:亲情联系室搭起爱的桥梁
记者来到沾益区花山街道大树屯小学,进门右边是校园文化墙,图文并茂,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呈现出一派浓厚的教书育人氛围。左边是一幢新建投入使用的教学综合楼,迎面是一幢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师生们正在教室里上课。
记者在教学办公楼的二楼上,看到一块醒目的牌子——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室。经了解,这是该校为方便教学,特别是为了满足留守儿童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而设置的亲情联系室。留守儿童想父母了,有什么话要跟父母说,有什么事要父母做,都可以在这里进行。
六年级的谷梦璐,每个星期的周五下午放学后,都会背着书包来到这里,和妈妈打电话,把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向妈妈作详细汇报。
通过亲情联系室,留守儿童学生可以及时把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告诉父母,感情有了寄托;同时,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在校安心读书,也让父母在外安心打工。
(作者:本报记者黄官品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