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耕耘热土播撒希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琅琅书声,永远是贫困土地上最动听、最有生命力、最有希望的声音。在乌蒙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宣威市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扶贫工程、最大的发展工程,高位谋划,强力投入,全力推进,教育呈现快速、均衡、优质发展的良好态势,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每年二十多万的在校生、每年输送的上万高校学子成了宣威这块红色沃土繁荣兴盛最厚重的希望.......大投入夯实基础
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资源优质的校园
在普立乡普立完小,陈旧狭窄的校园如今脱胎换骨,新楼挺拔、绿树成荫。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演示新知识;清净舒适的图书室里,孩子们正安心地阅读课外书籍;课间操时间,年近六十的老师带领同学们跳起了欢快的鬼步舞……
这只是宣威境内比较偏远的一所乡镇小学。环境宜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这样一幅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画卷在宣威各地随处可见。
据了解,宣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97所,在校生26万人。培养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26万学生关乎全市50多万户家庭的命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幸福宣威,教育为要”,成了宣威历届市委、政府谋发展的共识。
宣威市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政策优先研究,教育用地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兑现,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在全市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大力投入巨额资金,优先满足教育项目的全面实施。近三年来,全市教育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其中全面改薄资金8.04亿元,排除C、D级危房8.7万平方米,改扩建学校501所,新建校舍60.3万平方米。为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自筹资金4.52亿元,建成宣威市第十中学;投资2.6亿元,迁建体育中学;投资2.84亿元,新建西宁四小、西宁五小、双龙三小和特殊教育学校。整合资金1.28亿元,完善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图书、计算机等功能室,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校校互通渠道,师师共享优质资源。
截至目前,该市纳入均衡发展指标测算的393所学校中,10项办学基本标准均达到7项及以上。其中361所达标10项,占比91.86%。校校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班班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如今“最安全的房子是学校,最美丽的环境是校园”已成为宣威人民的共识。
全面落实普惠政策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谈到现在的上学条件,普立乡中心学校校长李凡奇感慨万千,他说:“普立乡有13所完小,有在校生2929人。虽然是偏远乡镇,但这里的教学设施、办学条件跟城里没有区别,学生除了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可以享受国家‘两免一补’、营养餐补助政策,衣、食、住、行、学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家长不花一分钱,孩子们就可以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这代人当初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因贫困而辍学,宣威市全面落实教育普惠政策,建立了“奖、贷、助、补、免”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2016-2018年,累计资助各类学生77.3万人次,发放资金7.28亿元。同时,严格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和残疾学生补助政策,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设施薄弱、“双语”教师缺乏等问题,目前,全市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99.99%,通过随班就读、送教到家和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等方式,全市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55%。
强机制优化师资
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安心、用心、用情教学
“‘一校一品,百校百色’已经成为宣威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通过实施‘信念提升、师德提升、师能提升’三大工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程,落实‘均衡配置资源,强校帮弱校,大校带小校’行动计划,开展课程竞赛、示范引领、推门听课、教学观摩、专家送教等活动,建立实施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目标考核、轮岗交流等制度,全市1.4万教职工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得到了切实转变,工作动能有效激发,用力、用心、用情教书育人的教学氛围非常浓厚。”在谈到教师管理、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时,宣威市教育体育局局长马现群欣慰地说。
为了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尽管市财政困难,全市中小学教职工工资都是优先拨付,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根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充分调动了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每年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费6000余万元,补助9000余人。在市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单列1000余万元用于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
教育成果丰硕
让宣威这片热土更加充满希望
板桥街道永安村委会的黑泥塘自然村,是宣威境内重教兴学的一个典型。虽说全村1960到1989年出生的人,只有9人考上大学,但从1990年到1999年出生的51个孩子,就有33个上了本科。老支书丁恒甫介绍说,早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王明松姐弟成了孩子们向往的标杆。村民都明白,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再苦再累都要支持孩子把书读好,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浓厚的氛围。娃娃们赛读书、赛孝顺、一个比一个优秀。
黑泥塘的巨大变化,正是宣威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全市高考实考考生11950人,进入全省文理前50名的2人,600分以上的734人。宣威每年都有上万名学子被各高校录取。
宣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云锋在采访中谈到,扶贫效果,从短期来看就业最快,中期来看产业拉动作用最大,但影响最长远的当属教育。教育不仅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更是改变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出路。宣威教育的蓬勃发展,培育的万千学子,正是宣威脱贫攻坚、繁荣兴盛最强劲的原动力,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扎根宣威这片热土,将成为宣威未来最大的希望……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董娅娟 刘宁 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