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营镇“产业+”拓宽致富路
本报讯 近年来,麒麟区茨营镇按照“山上建基地、路边活流通、园区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的思路,着力构建“三产融合、多业叠加”的发展模式,致富道路越走越宽阔。“茨营镇立足文化、生态、资源、产业等实际,多业叠加,融合发展,把品牌推介和建立产品营销体系作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走出了一条生态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茨营镇分管农业副镇长介绍,茨营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打造了龙潭河万亩无公害供港蔬菜基地,培育了菜心、芥蓝、富硒梨、鲟鱼(鱼子酱)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
茨营镇在倾力打好“产业+品牌”的同时,又在“产业+企业”模式上出重拳,在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上下功夫,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犹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截至目前,全镇流转土地2万余亩,引进龙头企业18家,培育合作社104个,建成10000亩供港蔬菜园区、2.3亩蚕桑产业园区、1000亩猕猴桃产业园区、2000亩富硒梨产业园区建设,创建220亩特色水产养殖、50亩特色食用菌栽培基地,每年提供岗位7600个,年支付工资达5700万元以上。
“产业+”让公司拓宽了发展道路,让老百姓拓宽了致富渠道。2017年,茨营镇引进江苏华佳集团建设蚕桑全产业链项目,集蚕茧收购、缫丝、服装制作为一体,带动农户发展蚕桑种植3000余亩,2017年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
“以前一张蚕可以卖到800元,现在有公司收购,可以卖到3000多元。我家养了两张,种了1.5亩的蚕叶,大概养3个月就可以收茧,能卖到一万多元。”蚕农王所珍开心地说。
“产业+”发展方式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笔者了解到,茨营镇依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外销蔬菜、蚕桑、猕猴桃、富硒梨产业园区“四区”,特色水产养殖、食用菌培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模式,将农户资产与集体资产进行打包入股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638户220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企业利益联结全覆盖,保证农户稳定增收和脱贫。 潘俊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