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古城拾零
2019年6月1日,对会泽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曲靖市会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曲靖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也是曲靖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条例》的实施,必将对会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会泽在形象、气质、文化等方面都实现质的飞跃。●古城遗韵
众所周知,会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光旖旎、会馆林立、寺庙众多,是云南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郡县之一。迄今,县城仍遗留有会馆、寺庙100余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风格迥异的会馆建筑、博采众长却又颇具当地特色的民居民宅、“关山万里运京铜”的历史画卷、秀美的山川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风民俗在会泽这片热地上生息繁衍、传承发扬,造就了小城人民含蓄内敛、端然善良的性格以及别具一格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
“青瓦无语白墙厚,雨落屋檐古柏秀。重阁庭深洞箫淡,苍龙独盼凤舒袖。千古兴旺在戏楼,古城灯影心愁……”会泽本土女高音歌唱家付兆萍演唱的《古城之恋》中,已把古城的辉煌历史和前景展望尽数道出。是的,会泽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金钟夕照”“翠屏春晓”“蔓海秋成”“水城渔笛”“石鼓樵歌”“龙幕桃花”等会泽十景,还有古朴雅致的大铜钱、一碧千里的草山,烟波浩渺的念湖,奇秀雄险的雨碌大地缝,险峰幽谷、猴影翩跹的老厂大峡谷,闪耀着孔子思想光芒的会泽文庙,有“万里京运第一站”之称的历史文化名村娜姑白雾村,最能挑战人意志和身体极限的乌蒙山脉最高峰、海拔4017米的牯牛寨……会泽的美在山里、在水里、在诗里、在画里、在典籍文字里,在名人轶事里,在动人的歌声里。
●“五子一光”
“五子一光”是白衣阁的亭子,寿佛寺的阁子,财神庙的桌子,江西庙的台子,黑神庙的炉子,大佛寺的背光。 “五子一光”是会泽会馆建筑的创新杰作,声名远播的建筑名片。会泽人引以为豪,每每谈起,赞不绝口。
“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会馆最能代表一地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在会泽会馆中,江西会馆的戏台为戏楼之首,其屋檐为前三后五,前是大门屋顶三重飞檐,后是戏台屋顶五重飞檐,下有十二根落地柱,大门与戏台建筑一体化。是最具代表性,最为华丽,也最能体现明清建筑精粹的建筑。
你方唱罢我登场。伫立于会泽会馆的偌大戏台中,扶栏凭吊,轻舒广袖,魅影翩然的情景早已不在。唯有戏台,古风依然!
●非遗传承
薪火相传,彪炳千秋。会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源远流长:被誉为铜都的古城会泽,到处蕴涵着历史韵味。
会泽斑铜采用天然铜经烧斑、捶打等数十道工序锻制而成。其产品在橘红色的基面上,均匀地布满了黄白交灿的晶斑、宛若在铜体内镶进了若干细小的水晶石,看似凹凸不平实则光滑如镜。整个工艺品锃亮璀璨、光彩照人,富丽而不失凝重,古朴而不失典雅,被鉴赏家誉为“金属宝石”。
“擀毡”,顾名思义,是以手工技艺,擀制羊毛毡子作防潮保暖之用。会泽县大桥乡的赵氏擀毡极为有名。“擀毡”在当地也叫“煮毡”,迄今有上百年的历史,擀毡选用高原绵羊三月、六月和九月毛为主要原材料,经过“打、铺、揉、画、染、洗、晒”等手工技艺流程制作而成,色调由单一的白毡逐步发展为红毡、多色图毡等,以鲜艳热烈的大红作为底色,配以绘工细腻的精美图案,浸透着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画卷。
会泽土陶技艺传承了300多年。采土、发酵、糅合、拉坯、刻绘、打磨、晾干、烧制等流程,每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釉水成分、泥沙配比、器型等,各家都有自己的秘方。因为够土,所以能制出故乡的味道。
在会泽还流传着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唱腔——会泽海腔。这种唱腔曲调优美、明亮、高亢,听时只觉“余音绕梁”,过后经久难忘。
李妍 / 文 李永星 /图
页:
[1]